让学生爱上古诗文
聊大学子用吟诵“点亮”古诗课堂
本报通讯员 周宪奎
本报记者 颜莉
1月3日,在茌平区冯屯镇潘石中心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一边读古诗,一边在用小手比画着声调,热闹非凡,学生们通过“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文。把这种方式带入课堂的是聊大学子孙浩然。
孙浩然,聊城大学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生,他在支教学校积极推广“吟诵课堂”,把吟诵与朗诵、音乐、舞蹈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变得妙趣横生。
他把吟诵应用于课堂
读大一时,怀着对吟诵的喜爱,孙浩然加入了山东省聊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吟诵团。在吟诵团,他不仅得到了系统专业的训练,还在心里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2023年9月,孙浩然去茌平区冯屯镇潘石中心小学支教,了解到当地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有很大难度。孙浩然苦苦思索,一遍遍回忆学习专业课时董秀梅老师吟诵古诗文的场景。
“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教小学生古诗呢?”说干就干!孙浩然和支教学校的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开始进行吟诵教学的设计。
为了熟练掌握吟诵教学法,孙浩然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查阅了大量的古诗文吟诵教学资料,并与董秀梅老师进行了反复交流。他认真揣摩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以及如何通过声音将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传达给听众……孙浩然一遍遍试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如此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孙浩然开始把吟诵应用于课堂。
希望“吟诵课堂”得以推广
朗读、歌唱、手势舞……为了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孙浩然可谓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在吟诵《题西林壁》时,孙浩然用手势表现庐山的高低起伏、远近变化,引出诗人从不同方向看庐山时感悟的人生哲理。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孙浩然还引导他们在吟诵中进行联想和想象。吟诵《鹿柴》时,他告诉学生们这首诗歌描绘的是傍晚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色,“‘山’‘深林’拖长有延展之感,表现山林空谷的空旷与深幽。韵字‘响’适当拖长,显出人语消逝后山谷的宁静。‘入’字诵读时短促,突出时光流逝之快。‘苔’和韵字‘上’拖长,可以想象出青苔在夕阳照射下熠熠生辉的画面……”
吟诵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和高低起伏的声调转换让学生们深入其中。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纠正,学生们的吟诵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情感丰富的吟诵中,孙浩然明显感受到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吟诵将让这些学生更加自信,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支教的日子即将结束,孙浩然很是不舍。通过这次支教实践,孙浩然更加坚定了将“吟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决心。他认为,吟诵古诗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比简单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展现出古诗文的魅力。
“以吟诵为纽带,让诗歌可以唱起来,跳起来、写下来、画出来。这是我对古诗文学习的理解,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孙浩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