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父亲曾参建引黄闸工程

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及誓师大会现场

□ 孟庆儒

从我记事起,就发现在我们家堂屋的老式抽屉桌子上,放着用玻璃相框镶嵌的一张奖状。恍惚记得,那是父亲在参与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得到的、他自认为最珍贵的奖状。

在我没上学之前,只知道那是父亲的奖状。上学之后,我慢慢认识了奖状上父亲的名字——孟宪民。奖状的内容已模糊,记忆最深刻的是其中有“枢纽”两个字,当时不认识,更不理解。

我父亲生于1930年农历正月廿五,病逝于2009年农历十月初九,享年79岁,老家在阳谷南街狮子楼附近。我祖父孟昭著从军在外,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河北保定府南下到了南京。1942年从南京回了一次家,走后便杳无音信。在那战乱不止、动荡不安的年月,父亲和奶奶寄居在奶奶的娘家——阳谷城北的张海村,由奶奶的父母帮衬着度日。饥寒交迫的岁月磨炼着我父亲的性格,促进他成长。

1945年,我父亲追随革命前辈,参加了农民会、看青队、模范班,成为革命积极分子;1946年由马传义、王秀英介绍,申请入党;1947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958年5月参加了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农业合作化后担任社委;公社成立后任生产队队长长达22年,后来又担任生产队现金保管员,一直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

1958年,聊城地区大旱。为了统筹解决黄河山东段的防洪、防凌、灌溉及工农业用水问题,5月1日,国家开工兴建位山引黄闸工程。父亲参加了在东阿县位山村开建的黄河位山水利枢纽工程,这项工程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此项工程建设会聚了20多个县的27万民工,我父亲在工地一干就是一年多。浩荡的民工队整天在施工工地热火朝天地喊着号子拼命干,有人负责凿石头,有人负责用石夯夯实大坝地基。一边是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一边是铿锵有力的夯号声,现场气氛紧张又热烈,民工们辛苦并快乐着。父亲负责与工友抬石头,垒筑截流大坝。为了赶工期,即使吃不饱肚子,也勒紧裤腰带,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拼尽全力苦干。三伏天,父亲与众工友白天挥汗如雨,脊背晒得黝黑发亮,晚上休息还要忍受蚊虫叮咬;数九寒天,北风刺骨,工程照样进行。

在我父亲离家一年多的时间里,当年我53岁的奶奶因为思儿心切,颠着“三寸金莲”,边走边问路,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步行百余里,终于找到了位山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工地,找到了她牵肠挂肚、相依为命的儿子。奶奶看见我父亲又黑又瘦,衣衫破旧,心疼得号啕大哭。父亲更心疼我奶奶,难以想象我奶奶这一路上承受了怎样的疼痛,颠着裹过的小脚步行了这么远的路,终于来到这陌生的地方。父亲担心奶奶磨出血泡的双脚不能再走回家,就向位山当地的村民,借了一辆手推独轮车,把奶奶推回了家。父亲随后推着那辆独轮车返回位山枢纽建设工地,继续与众工友一起并肩作战,奋斗在施工一线。

我的父亲和27万工友,舍小家为大家,昼夜在施工工地拼命苦干,可谓风雨无阻。受的苦、遭的罪、付出的心血和洒下的辛勤汗水,位山的一草一石都有见证,27万民工刻骨铭心,位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59年12月9日下午5时30分,黄河截流工程顺利合龙,父亲和20多个县的27万民工,见证了“腰斩黄河”的奇迹,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着无限智慧和胆量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一双手、一双脚和一副铁肩膀,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在滔滔黄河的激流之中,筑起一道长336米、宽58米的拦河大坝的壮举。这一伟大实践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治黄史册。

父亲一生为能参加这么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黄河截流工程,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他在此项艰巨的工程建设中被评为积极分子,获得了一张异常珍贵的奖状。

我父亲生前视这张奖状如生命。父亲的奖状,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钢骨铁肩勇挑重担、吃苦在前躬行敬业的责任担当,兑现了对沿黄人民的深情承诺。

父亲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父亲的奖状,已成为我们的传家宝,永远激励着后辈前行。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4-01-1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4270.html 1 父亲曾参建引黄闸工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