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恰同学少年

土山寺大队党支部书记朱先魁(前排左二)和学生交流。 杜中江 摄

□ 李奇 耿仁国

阳谷县大布乡土山寺村位于阳谷县城北7.5公里、大布乡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东临京九铁路和羊角河,南隔省道249线与李楼村相望,西与吕超凡村接壤,北靠魏庄村。

元末明初,该村北曾建有一所大寺院,院内碑上刻有“土山圆明寺”,寺院的四周有飞沙聚成的土丘,大者如山,群众称该寺为“土山寺”。山西洪洞迁民沿用此说,以寺定为村名。

土山寺村北和村东南,各有一座土山,都是风吹起的扬沙堆积形成的,高约数丈(一丈=3.33米)。土山上及其周围种植着很多杏树和桃树,每到春暖花开,土山寺村周围就变成一片花的海洋。

20世纪70年代,土山寺大队各项工作积极主动,成为大布公社的先进典型。他们带头搞好村级道路整治、新村规划,1970年还有5名知青前来驻队,大队党支部书记朱先魁也被选为公社模范。

1975年,阳谷一中高二年级,当时分政治班、理论班(文科班)、文艺班、红医班和财会班等多种班别。李奇、刘建英、杜春丽等5位同学热爱文学,爱好写作,他们选了理论班(文科班),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写作技巧,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1975年春,这5位同学由大布公社团委书记刘怀平带领,去土山寺大队做社会调查,同去的还有县文化馆负责摄影报道工作的馆员杜中江。

春风拂面,舒适宜人。一队青年骑着自行车行走在阳谷县城通往土山寺大队的乡间小道上,很有一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意境。

土山寺大队党支部书记朱先魁热情接待了这群激情澎湃的学生,他们一起来到村北栽满杏树的土山上,席地而坐,热烈交谈。当时,开阔的土山上,杏花盛开,繁花似锦,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山下,5名文学青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围在朱先魁周围,仔细聆听,认真记录,热烈讨论。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人仿佛在画中。

县文化馆馆员杜中江择机拍照,留下了这美丽的瞬间,成为幸福的回忆。

2024-01-1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4271.html 1 恰同学少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