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最后一程
——走进聊城市肿瘤医院安宁疗护病区
文/图 鞠圣娇
“感觉怎么样?有没有舒服一点?”1月14日下午5时,下班前,胡宇、冯红喜来到走廊尽头的一间病房查房,询问患者晓晓(化名)的感受。
胡宇是聊城市肿瘤医院肿瘤一科的副主任医师,冯红喜是该病区的护士长,她们所在的病区是安宁疗护病区。与其他病区不同,这里的患者大多数被命运判了“死刑”,进入了生命终末期,积极的救治措施已经无法阻止疾病的发展。这时,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缓解他们的病痛,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离开。
躺在床上的女孩没有回答,只是扯着嘴角笑了笑。看着这个骨瘦如柴的女孩,胡宇和同事们心里有些不好受,但她们仍然一脸笑意:“有啥不舒服及时告诉我们,总会有办法的。”胡宇握了握晓晓的手,让她安心。
尽己所能
让患者和家属不留遗憾
晓晓是三个月前住院治疗的。年轻的她,3年前被查出结肠癌后,曾辗转多地进行治疗。她来到市肿瘤医院时,有肾脏造瘘、多发骨转移、重度疼痛、恶病质、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多种症状,夜不能寐。尽管大家都知道晓晓可能不久于人世,但父母仍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愿意孩子遭受任何痛苦,医护人员就想着办法帮她缓解。
晓晓刚入院时,尽管晚上疼得要喊医护人员三四次,但还能跟医护人员说话。这两个月,晓晓的状态越来越差,只有下午能清醒一会儿,其他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疼痛,就给孩子申请了能够让卧床病人舒适一些的气垫床。如今,晓晓在药物的帮助下已经能安然入睡,还能吃一些食物。
晓晓的父母总是悄悄找到医护人员,表达他们的感谢,讲述他们对孩子的不舍,说着说着就流下泪来。医护人员总是认真倾听,还请来医院的心理咨询师郭老师和他们谈话,帮助他们转变对死亡的认识,接受亲人即将离世的现实。在肿瘤科工作多年的胡宇、冯红喜等医护人员,都明白家属和患者此时的需要。当癌症患者的家属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开时,其内心面临的巨大痛苦和压力,是他人不能体会的。
安宁疗护不是放弃治疗,让患者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提高其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顾及患者和家属的心理,主动成为他们沟通的桥梁,将他们无法说出口的话转达给对方。医护人员每天都会走进病房与患者谈心,鼓励患者主动向家人表达爱意和感激,或者建议患者利用录视频、写日记等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声。如果患者还有遗憾,医护人员也会代为转达。
一束鲜花
留下难忘的感动
胡宇所在的医生办公室里,有很多锦旗和感谢信等,她最难忘的是一名患者的儿子小飞(化名)送来的一束鲜花,这是患者和家属对她的认可。在这个病区里,这束花成了最美的点缀。
这名乳腺癌患者住院时50岁,从接受不了病情、放心不下亲人,到坦然面对死亡,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她的改变,有医护人员的功劳,也离不开其他患者的帮助。“我妈妈刚入院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但我们家人都知道,她的情况比想象中要严重。”小飞说,他不知道如何告诉妈妈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只好拜托医护人员。而胡宇和同事采用了患者能接受的、比较委婉的方式,逐渐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这个过程相对漫长,却能照顾患者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不会因绝望导致病情突然变化。
“我们常说,自己的治疗有一部分是‘话疗’,不一样的说话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冯红喜说,有时患者或患者家属会拉住医护人员聊很久,医护人员特别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内容,多鼓励、宽慰患者。而且,也有的家属不愿意让患者知道真实病情,医护人员跟患者交流时,就会尽可能避免一些敏感词语。相处久了,有些心思重的患者也会怀疑自己的病情,他们会从医护人员嘴里“套话”,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快速识别、妥善应对。有时,患者之间的交流也会给患者带来关于生命的思考。小飞的妈妈就是在同病房另一位患者的劝慰下,逐渐打开了心结,不再为小飞发愁。
主动上门的患者
让他们思考更多
与很多被送来时已经昏迷的患者相比,一年前入院的肝癌患者李玉强(化名)是个例外。
10年前,李玉强在北京一家医院确诊了肝癌,医生判断他的寿命不超过3年,但他认真配合治疗,又高质量地生活了9年。其间,他陪伴孙辈长大、到处旅游,直到一年前觉得身体不适。当他们得知市肿瘤医院有安宁疗护病区后,便主动打来电话咨询,确定可以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后,就来住院了。住院后,老人清楚地向医护人员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他希望平静、无痛苦地离开。
李大爷豁达的性格和超前的理念,给胡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现实中,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安宁疗护的意义。“有些患者家属觉得不抢救,内心过意不去。尤其是生病时间较短的老人,孩子会觉得不孝顺。”胡宇回忆说,她曾接诊过一名73岁的女性胰腺癌患者。老人因为腹痛就诊,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在外科治疗一两个月后,病情急转直下。转到安宁疗护病房后,几个儿女每天轮流照顾老人,陪老人说话。但奇迹终究没有出现,老人离开前几天,胡宇和医护人员及时提醒了老人儿女,他们没有错过老人病逝的最后时刻。后来,这位老人的儿女专程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当“不受苦”成为肿瘤患者和家属最后的期盼,胡宇和同事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认识、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让更多的肿瘤患者能够享受安宁疗护服务,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去年,市肿瘤医院派胡宇等几名医护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进修,学习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胡宇和同事们将学到的知识与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经验融合,为患者点亮生命的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