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榼子里的年味
○ 牛茜可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新衣服,有压岁钱,还有吃不完的好吃的。
腊月二十以后,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蒸馒头、蒸花糕、炸肉丸子、炸藕盒……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奶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过年时,奶奶、妈妈、婶子和小姑一起蒸馒头,和几大盆面,盖在被子里醒发,发好面后就开始揉面,面揉得好,馒头搓得齐整,做出的馒头才能好看又筋道。
大人把醒发的面做成馒头、花糕,或者做些精致的花馍,姑姑还会做小金鱼样式的馒头。在这众多面点中,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用饽饽榼子磕出的形状不同、花色各异的面点。
我第一次见到饽饽榼子时,感觉十分新奇:光滑的木头里有鱼、桃、元宝、福字、莲蓬等各种图案,有单个的,有一排图案连在一起的。奶奶把面团放在饽饽榼子里,轻轻按平,然后再小心翼翼地磕出来,精致的花样馍馍就展现在我眼前了。
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团一个面团,用手捏一个窝,里面放些白糖,再重新团成团,然后放进模具里压一下,一条小鱼就印在了面团上,活灵活现。
我边做边听奶奶讲,她结婚后,大年初二回娘家时要带一兜香甜的白面馒头,如果里面有几个饽饽榼子磕出来的面点,才有面子呢。妈妈结婚后,回娘家时也会带花式面点和大花糕。妈妈说,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
除了蒸面食、炸萝卜丸子、炸藕盒,过年还要包饺子。奶奶和妈妈一般在除夕这天,把当天晚上和大年初一吃的饺子包出来,有素三鲜的、胡萝卜羊肉的、白萝卜猪肉的,饺子一出锅,整个屋子都飘满了香味。
记得有一年除夕,雪下得特别大。大年初一,凌晨三点多,大人们就起床扫雪,小孩子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踩雪玩,扫完雪就放鞭炮、下饺子,吃了饺子就挨家挨户去拜年。
大年初一,我和小伙伴们玩了一整天,吃完晚饭后,我们一起放烟花,在星星点点的火花中体味浓浓的年味。
我结婚后,也学着奶奶和妈妈的样子,做起了花饽饽。我把蔬菜打成汁儿再和面,彩色的花饽饽不仅造型美观,还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