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8版: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o

方建光:写字就是写自己

方建光作品

方建光作品

方建光

个人简介

方建光

别署寄芸堂主人,山东临清人

现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行书委员会主任,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

聊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

“国书会”成员,“沈门七子”成员

曾获奖项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

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

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

山东省书法创作特殊贡献奖

山东省政府最高奖第十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本报记者 赵宗锋

拿到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20年后,50岁的方建光,依然会纠结。

“纠结很正常,不纠结,艺术生命就终结了。”2月8日下午,谈到这个话题,方建光爽朗地笑了起来。

简单一句话,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年少成名多年后,他依然人如其字,秀逸清雅、恬淡爽利。

横竖撇捺,笔走龙蛇。俯仰向背之间,方建光实际上从未中断过思考,包括自省。

“名利如牢笼”,方建光说,让这些东西困住就太危险了。

所以,他不断突破自己。但同时,有些“自我”却始终在坚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依然是37年前,那个蹲在水泥地上蘸水写字连续四五个小时的明朗少年。

从偶然到必然

一位书法家的求索“拼图”

站起身,方建光觉得一阵眩晕。老父亲害怕了,孩子不会得什么毛病了吧。

这是1985年的一天,临清酒厂家属院的一座平房里,13岁的方建光蹲在水泥地上,以毛笔蘸水写字,已经半天没起身。

带到医院检查,医生的一句话让他们放了心:没事,就是蹲的时间太久了。

这样一个片段,如今谈起来像是笑言。但更多的片段,可以组成一个少年走上书法求索之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路径“拼图”。

从邻居练字后丢弃的报纸上找到兴趣,初中时的方建光与书法结缘,可以说是偶然。

为了买到一套石印本《草字汇》,方建光低价卖掉收藏许久的厚厚一大本邮票。买到书后怕父亲知道,只好将书藏到同学家,每天中午吃点饭就往同学家跑。这其中,又能看到一个少年在兴趣被点燃后,是如何地决绝和“穷尽手段”。

为了尽快挣到钱买资料练字,方建光放弃去高中求学,转而上了聊城纺校。三年里,不会打牌不谈恋爱,那个少年每天中午、晚上待在教室里,要么练字,要么磨石头练习篆刻。

于是,才有了1990年全国青少年楷书竞赛一等奖,有了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有了2003年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

刚过30岁,成家立业,声名鹊起,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方建光的心里,却依然烧着一团火。

从家里仅有的两万元钱中抽出一万五千元,方建光北上,从中国书法院到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乃至到首都师范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视野开阔了,书读得多了,心也更稳了。更多全国大奖拿到手软,江北水城聊城,翩翩走出一位“沈门七子”成员。

从工人到老师

他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

用“以梦为马”形容方建光,其实颇为贴切。

正是此前大家眼里毫无出路的书法练习,带着他一路从纺织保全工到酒厂销售员,从中学老师到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米芾《蜀素帖》里“吃到第一口奶”,到李北海和苏轼;从董其昌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再回到米芾。魏晋书风的闲雅洒脱、“二王”帖学的澎湃大河、米芾行书的穷源竞流,共同“雕刻”了方家眼里“空间上收放开合无不自如,字形上俯仰揖让笔意流畅”的方建光的字。

但不为人知的背后,是自律,是方建光从不流于“技”流于“油滑”。

他读书,大小十几个书橱里塞满了书,以传统文化为根脉,涵养文心。

他思考,练字之余笔耕不辍,心得汇聚,于是有了《让庵琐记》。

他勤奋,用大量书写让手感成为肌肉记忆,以“手勤和脑勤”要求学生,也要求自己。

他自然,对书法本体的理法探究和积累,仍将持续很长时间,他直言:“一艺之成,必然在技法上经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任何试图超越或者违背此理的行为,都显得不太明智。”

他至情至性,1997年刚订婚不久,未婚妻受伤住院,面对连医生都一度躲闪的眼神,他反而目光坚定,表情平静地对未婚妻说:“没事,我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爱心陪护不舍昼夜,命运的回馈也就水到渠成:未婚妻很快康复,第二年他们顺利完婚。

他坚持以艺弘道,致力于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美学,在挥笔运墨中展现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情。

方建光说:“写字,其实就是写自己。”

2022-02-1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642.html 1 方建光:写字就是写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