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社会的关爱被“听见”

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徐鹏航 林苗苗

“叔叔、阿姨你们好。”“叔叔我们正在吃饭。”迎着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到访者很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共同组成的融合班级。

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夕,记者走进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启聪幼儿园(昌平园)。仔细观察,这里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耳朵上都挂有小小的辅听装置,这便是人们熟知的助听器与人工耳蜗。

园长王段霞告诉记者,通过医学、语言康复和学前教育的共同干预,听障儿童可以同健听儿童一样,愉悦活泼、大胆表达、敢于探究。

“过去有种说法叫‘十聋九哑’,现在随着听力语言康复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能力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聋而不哑’已成现实。”今昔对比,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感慨良多。

1995年,而立之年的陆锋因药物致聋已在无声世界中煎熬了十年。在尝试各种治疗无果后,他成为中国大陆首位人工耳蜗植入者。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让陆锋幸运地回归有声世界,而今他已成为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委员会主任。

从那时至今,全国有约12万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能开展相关手术的医院已达200多家,手术时长只要20多分钟,创口在3厘米左右。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专业队伍从不足1000人增长到2万余名,年综合服务能力达到5万人次。

“不仅手术的风险和痛苦大大降低,经济的可及性也不断增强。”陆锋介绍,2018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应救尽救,应补尽补”的指导精神,我国各地迅速配套制定政策并落实相关工作。

目前,全国基本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全国佩戴人工耳蜗儿童平均入普率达到87%;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0%以上……现在,我国听力残疾儿童获得人工耳蜗途径畅通,“全面康复”不再是梦想。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83年6月成立的中华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2016年更名为当前名称,开始将服务对象从听障儿童扩展为全人群。从这里走出去的康复者有的顺利升入大学,有的站上了奥数竞赛领奖台。

“我们都是见证者,也应该是推动者。”陆锋说,“让全社会的关爱被‘听见’,听障人士的生活可以更有尊严,人生可以更加出彩。”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2024-03-0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6547.html 1 让全社会的关爱被“听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