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
既然有些罕见病终生不可治愈,通过药物、康复进行干预,意义何在?“看,那个小朋友就是脊髓性肌萎缩患儿,他接受药物治疗后,又到我们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现在已经能站起来了。”康复训练室里,张彤指着一名正在练习扶站的幼儿,眼中满是欣喜。
患儿乐乐(化名)刚出生时一切正常,6月龄因不会坐、抬头出现倒退而就诊,最后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确诊后,乐乐及时接受了药物治疗,开始了康复训练。1年前,乐乐还不会抬头,现在的乐乐能说会笑,可以扶站数分钟。如果不治疗,乐乐可能就只能躺在床上,最终因呼吸衰竭而离去。
对于更多没有特效药的罕见病,张彤等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利用儿童6岁以前神经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原理,不断地强化某些动作,让患儿保持现有的状态。一日一日重复,有老师的汗水,有家长的配合,更有孩子自己的努力。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让张彤和家长感动,也支撑着家长在漫长康复路上坚持着。“康复是缓慢的过程,不能着急,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进步。我也常跟家长说,现在坚持康复训练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生活。”张彤说,即便是同一基因点位引起的疾病,康复训练后的儿童能力和未做康复训练的儿童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康复院区,还有一些罕见病患儿经过康复训练,顺利“毕业”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小学。2岁的程程(化名)因不会说话就诊,诊断为克氏综合征,同时还有15号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的智力发育迟缓。经过2年智力康复训练,程程的语言、认知能力均达到同龄儿童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