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聊城首座元代壁画墓发掘记

砖雕衣架出土状态

砖雕灯檠出土状态

□ 李宝军

茌平区顺河街西侧有一片低矮的平房建筑区,原为焦庄村民居,2021年当地政府规划对其进行棚户区改造。为做好该项目建设用地的文物保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202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勘探出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墓葬所在地名,将其命名为焦庄墓地。

焦庄墓地共发掘金、元、明、清时期墓葬110余座,出土陶、瓷、铜、铁、金、琉璃等各类器物800余件。焦庄墓地距离金代以来的茌平县治直线距离约600米,墓地明显经过规划,很可能是当时茌平县治居民的家族公共墓地。这也是目前聊城市发掘墓葬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对研究金元时期社会生活、文化状况及家族墓地排布形式、建造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

焦庄墓地本次共发掘元代墓葬29座,其中编号M105的元代壁画墓保存较好,这是在聊城发现的首座元代壁画墓。

元代壁画墓坐北朝南,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南北通长约9米,东西最宽约5米,由墓道、墓门、前室、双后券室组成,墓葬地表原应有封土,今已不存,墓室顶部大部分已坍塌。墓葬出土有钧釉瓷碗、白釉瓷碗、黑釉瓷罐、琉璃珠、铜钱等各类文物30余件。

墓道位于墓门的南端,平面呈长方形,为斜坡台阶式,墓道内残存5级台阶。墓门为仿木结构门楼,大部分已坍塌,两侧倚柱上残留有赭色、黄色的装饰染料,倚柱顶端残存有斗拱。倚柱中间用青砖封堵,两侧为南北向短照墙,起到支撑加固作用。

前室位于墓门北部,为横长形,东西南各壁均有壁画。东壁为砖雕衣架,衣架用青砖砌出横梁、立柱等,上横梁两端出头,端头上翘,并雕出花瓣。横枨与小立柱之间用黑色染料描绘出如意云形边框,起到装饰作用,整个衣架融砖雕与绘画于一体,二者相得益彰。

东南方向壁画为备酒图。壁画中间有一手捧玉壶春瓶的男仆,仆人体态健壮,丰颐广额,嘴角微微翘起,内穿交领衬衣,外罩左衽短衣,腰系宽带,下穿垂带长袍,右手握玉壶春瓶瓶颈,左手端瓶底。仆人背靠高桌而立,右侧隐有帷幔飘动。整幅壁画以手持玉壶春瓶的男仆为中心,用笔流畅,线条饱满。

西南方向壁画为备茶图。壁画中所绘图像破坏较为严重,人物仅存腰以下部分,壁画中仆人下穿垂带长袍,踝部露出内穿的长裤,足蹬软底长靴,背靠桌子而站,左侧可见帷幔。该幅壁画破坏较为严重,按照元墓壁画中的流行构图,画面中仆人应手持茶具,与备酒图共同构成元墓壁画中的重要绘画内容。

西壁为砖雕灯檠与日常用具壁画。灯檠用青砖砌出,底部作三角形起到稳固作用,顶部圆雕半月形防风板,灯台外突用以放置碗、盏等灯具。灯檠后面为日常用具壁画,黑彩绘出长方形桌子,桌腿、短枨等清晰可见,宽大的桌面上摆有高足盏盘、罐等日用器物。

前室北部为双券室后室,人骨均埋葬于此。后室营造时,先挖一个方形的土圹,然后在圹内分别用砖砌筑券顶墓室,每一后室南面均有倚柱、斗拱象征封门,后部墙面均有彩绘壁画。

西后室北壁为“喜上眉梢”题材壁画,壁画构思巧妙,黑色边框内绘一赭色梅枝,梅枝虬曲苍劲,从左向右伸展,花叶疏密有致,暗香浮动。疏朗的高枝上站一喜鹊,昂首向上,颇具野趣。

东后室北壁为花卉树枝题材壁画,惜右上部已遭破坏。黑色边框内绘出赭色花枝,花枝自右向左伸展,枝梗间缀有青绿石色叶子,绿叶随风飘逸,雅致清新。整幅壁画布局合理,用笔简练有力,顿挫中富有变化。

整座壁画墓结构紧凑,功能分区合理,是逝者现实居室、生活场景的地下复原。如前室模仿逝者生前活动的厅堂,故绘有备酒图、备茶图,雕砌有衣架、灯檠等,是墓主在现实生活家中起居、待客场景的重现,熙攘的宾客、热闹的聚会、欢快的宴饮……似乎又重现于眼前。壁画墓中的壁画内容是多元融合的民俗实践,既有备酒图、备茶图等蒙古习俗,又有“喜上眉梢”“喜报春先”等汉族传统吉祥纹样,充分印证了元代文化的包容和各民族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生动体现。

元代壁画墓发现后,我们随即采取了保护措施,在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茌平区文物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与山东艺术学院仝艳峰教授团队合作,先后对其做了专业保护并提取,壁画目前保存良好,待加固保护后将就地对外展览。

目前,山东发现的元代壁画墓集中分布在济南、淄博一带,其他地市很少或没有发现,焦庄墓地发掘的元代壁画墓,是目前在聊城乃至鲁西地区发现的首座元代壁画墓。焦庄墓地发现的元代壁画墓规模宏大,由斜坡阶梯墓道、仿木结构门楼式墓门、带翼墙甬道、长方形纵联拱砌券顶墓室等组成;墓葬装饰充满生活气息,是世俗生活在地下的反映,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门簪、倚柱、灯檠、衣架等;出土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法多样,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浓淡相宜,内容有备酒图、备茶图、花卉树木、汉族传统吉祥纹样等元素,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焦庄墓地元代壁画墓保存较好,易于提取,是独一无二的文旅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展示利用价值,是黄河、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和阐述,创新活化利用,可以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特色文旅景观,点亮“两河明珠”,助力聊城文旅名城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一般课题“茌平元代壁画墓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4-03-1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6939.html 1 聊城首座元代壁画墓发掘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