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的华彩流光
■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本报通讯员 张辉
说起盛唐,你会想到什么?是李白诗歌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恣意,是长安大明宫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宏壮丽,是热播剧《神探狄仁杰》《唐朝诡事录》里怪诞离奇的故事,还是唐三彩承载的精彩绝伦、流光溢彩……
位于聊城古城区的东昌府区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唐三彩贴宝相花兽足炉,为国家一级文物。4月12日,记者走进东昌府区博物馆,聆听副馆长李叶讲述这件唐三彩炉的故事,探寻它穿过时空隧道至今仍闪耀的夺目光华。
●造型雄浑饱满 宝相花瓣对称 虎足威武有力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有的器物以黄、绿、白为主,有的器物只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都称为唐三彩。珍藏在东昌府区博物馆的这件唐三彩炉,就是典型的三彩器。
“唐三彩贴宝相花兽足炉高16厘米,口径15.5厘米,陶制,一足有窑粘,一足有小旧坑缺,2020年8月在聊城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李叶介绍。
记者看到,这件唐三彩炉炉口沿外折,腹上部贴塑六个对称的宝相花瓣,露胎为粉红色,黄绿彩交相辉映,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釉色莹润,布满开片,保存完整。该炉色彩自然协调、鲜艳亮丽。从该炉表层釉面对光可看到一层胜霜的白斑,为反铅现象,这是唐三彩埋葬于地下千余年才会出现的。
据了解,宝相花瓣的贴花工艺以胎泥为原料,用模印或堆塑方法制成单独的浮雕状花纹坯,用泥浆贴在已制好的器坯肩部、腹部,然后施釉,入窑烧成。这种工艺更突显了唐三彩炉立体的装饰效果,也彰显了古人将自然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智慧。
“该炉丰肩束口,圆腹虎足,造型饱满流畅、雄浑大气。宝相花纹典雅精美,虎足威武有力,体现了唐代匠人丰富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艺。黄色、绿色、白色相互辉映,极具艺术魅力。”李叶说,“近年来,山东地区唐代墓葬所出三彩器以人物俑、动物俑为主,三彩炉少见。该炉三足为虎形足,其形式少见。炉腹部贴有宝相花纹饰,在三彩炉中亦较为少见。该炉的出土,填补了山东地区的一项空白。”
●见证盛唐风华 唐三彩在聊城出土实属罕见
“唐三彩流行于盛唐时期、衰落于安史之乱,持续几十年。这件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的唐三彩炉是盛唐繁荣气象的实证。”李叶说。
聊城之名源于秦朝置聊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博州(州县同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博州城管县六:聊城、武水、堂邑、清平、博平、高唐。”聊城县时为博州治所。“这件三彩炉在聊城出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提供了实证。”李叶说。
据介绍,唐三彩的兴盛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盛唐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随着国力的强盛,社会上形成了厚葬之风,流行以精美的唐三彩陶器陪葬。这种风气为唐三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唐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种文化氛围为唐三彩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文化底蕴。匠人们将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器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唐三彩上,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在东昌府区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件唐代的蓝釉瓶,它同样出土于2020年。“民间收藏界有一种说法:三彩挂蓝,价值连连。唐代的蓝釉三彩器往往被称为极品。”李叶表示。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钴蓝在中国的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胎琉璃珠,而应用于中国陶器较早的例子则是唐三彩蓝釉器。虽然唐三彩发现和出土较多,但是挂蓝釉的相对少见。据专家考证,烧制这种蓝釉的呈色剂是钴,或是唐代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种釉料。此外,蓝釉三彩器在上色和烧制时难度较大。稀有的釉料加之复杂的施釉工艺,使得蓝釉三彩器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唐三彩在西安、洛阳出土数量较多,其他地方很少发现,在聊城出土实属罕见。济南市博物馆有一件造型、色彩与唐三彩贴宝相花兽足炉相似的唐三彩釉陶三足炉,亦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