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饱甘苦忆少年
□ 张堂玉
儿时不知衣食忧,十日一餐肉。九龄后,天降饥荒来得骤,无粮吃,腹大四肢瘦。野菜窝头,一日粥三碗,整三秋。而后饥肠渐填满,喜今日鱼肉已吃够。
我1950年出生于高唐县。开篇这首《小重山·儿时不知衣食忧》是我几年前所填,说的是我从衣食无忧的童年到食不果腹的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记忆中,1955年至1957年间的生活还是很宽裕的。当时我家在县城东关奶奶庙(后来的高唐县烈士祠)西南的高地上,祖辈于清光绪年间逃荒来到此地定居。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家三代人都是无地农民,靠赶集上店买卖旧衣物赚点小钱维持生计。高唐县解放后,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留一部分让他们自耕自食)分给贫农(仅有少量土地但不能维持生计,仍需给地主打工)和雇农(没有耕地,以给地主打工为生),我家四口人(爷爷、奶奶、父亲、叔父)分得八亩好地。分得地后,爷爷他们农忙时耕种自己的土地,农闲时仍旧赶集贩卖旧衣,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一
1948年父亲结婚,1950年我出生。从我记事起,食物以饼子、窝头(玉米、大豆、小米面制作)为主,但也经常吃馒头、包子、大米干饭和炒菜、炖猪肉。我感觉那时的饭菜都很好吃,尤其是炖的猪肉块,肥肉香烂而有韧性,瘦肉不柴越嚼越香。还有一种当时不常吃的食物——绿豆饲糕,现已基本没有了。
那时,每年秋后,母亲都要亲手做几次,其制作过程叫“摊饲糕”。我母亲做的饲糕,那种绿豆的清香历经六十多年仍使我常常忆起。前几年,我问母亲绿豆饲糕的做法,可惜其年老多病记忆力丧失已想不起来了。最近,我询问几位老年朋友的老伴,她们告诉了我具体做法。首先将食盐少许、五香面少许倒入盆中加三大碗温水,然后倒入绿豆面二斤,黄豆面、面粉各二两及少量酵母搅匀,水少可适量添加,搅成半固体状。盖好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一小时后加入切好的葱花、香菜,搅匀倒在水已烧开的笼屉上。蒸十分钟后,掀锅盖用筷子插眼约二十个,再蒸二十分钟,之后关火端下笼屉,用尖刀把蒸好的饲糕划成菱形。这种绿豆饲糕颜色翠绿,入口滑顺且有弹性,爱好美食的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1958年,高唐东关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成立了人民公社,各生产队都办起了大食堂。说是大食堂其实就是大伙房,因为食堂只是把加工好的食物分给社员,但没有吃饭的地方,更没有桌椅板凳。到开饭时,所有人领了饭就蹲在院内吃,冬天就领了回家吃。我记得大食堂仅办了一年多,主食始终是窝头,早晚饭有白粥(玉米粥)、萝卜咸菜,夏天中午有熬茄子(清水煮茄子块,熟后加食盐、棉油)。
1959年下半年,大食堂解散。社员(人民公社社员,现在有些农村的老年人仍自称社员)每人领十几斤玉米面又开始自己开火做饭了。1960年逢大涝灾,地里基本绝收,社员们陷入无粮可吃的饥饿状态,政府及时发救济粮赈济灾区,社员们依靠每天三两的救济粮加上野菜、草种、树皮等,度过了那个难忘的饥荒年代。
二
那个时候,我最不愿吃两种食物:一是白萝卜丸子,一是棉花种窝头。白萝卜丸子是用白萝卜丝加少量玉米面、食盐和好,用手攥成的圆形菜团子,蒸熟后就能食用。因为玉米面太少,又没加葱花姜末等佐料,白萝卜的味道很大,入口有一种似苦不很苦、似辣不很辣却难以下咽的味道,但为了充饥也要勉强下咽。
1968年,高唐县春夏连旱,秋季农作物颗粒无收,当时我正在县医院外科实习。中午我把从家带来的白萝卜丸子拿到门诊食用,也在门诊吃饭的陈明光老师见后说:“小张,你吃的是白萝卜丸子吗?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好多年没吃了,咱俩换着吃吧。”随后,陈老师把他的三个牛肉包子放到我面前,拿走丸子就吃。我忙说:“不行,陈老师,那白萝卜丸子好难吃哩,你给我吧!”陈老师好像没听见,仍然大口大口地吃,丝毫没有难吃的表情。我当时感动得直想流泪,只好慢慢品尝起他那香味四溢的大葱牛肉丸儿的包子。之后,我仍然常吃白萝卜丸子,只是再也不在门诊吃了。
六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当年吃过的各种菜团子、菜窝头等,现在想起来我还愿意吃,唯独对这白萝卜丸子,想都不愿想。再就是把棉花种轧成面蒸的窝头,味道还算不错,虽然粗纤维很多但可以下咽,问题是容易造成便秘。1959年,我第一次吃了棉花种面的窝头后,一连三天拉不出大便,到了第四天由于用力过大,肛门被撑破,鲜血直流还是下不来,最后是母亲用筷子一块块剜出来的。自那以后,我宁愿饿死也不愿憋死,再也没吃过这种窝头。其他窝头,像榆叶、榆钱儿窝头,胡萝卜叶子窝头,菠菜根窝头,红薯秧子窝头,豆腐渣窝头,虽然口感和耐饥度都不如玉米面、高粱面窝头,但都不算难吃。我最爱吃的窝头有两种,一是豆腐渣窝头,二是红薯面窝头。这豆腐渣窝头我现在还时常吃,因为卖老豆腐的摊位都有豆腐渣,买回来掺上玉米面、葱花,放点盐就能蒸。用红薯面蒸的窝头熟后外观呈琥珀色,入口香甜细腻且有弹性,有人称之为“胶皮窝窝”。
三
那个年头,红薯面属于好食材,母亲常用它做面条、饸饹、丸子等。其中最好吃的是炸红薯面丸子,非常香甜,但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因为那个年代食用油——棉油十分紧缺,平常老百姓家从不用它炒菜,都是把菜煮熟再滴上几滴黑黑的老棉油。现在老棉油已不见了,但不知什么原因,那时的老棉油让我感觉比现在的芝麻香油还要香。
包红薯面饺子是母亲的拿手绝活,每逢过年,由于面粉太少,母亲就用面粉和红薯面做成饺子皮包饺子。这种饺子吃起来既有红薯的香甜味还有一定的韧性,口感极好。
每逢夏天,母亲还常做一道美食——红薯面饸饹,我们都叫它“礤礤”,由于这种食物外观像蝌蚪,所以也有人叫它“蛤蟆蝌嚓”。做法是,把红薯面加少许温水和好,待锅里的水烧开后,用笊篱将和好的红薯面团挤压成蝌蚪状短条,在沸水中煮五六分钟后捞出,倒入盛井拔凉水的盆里。待凉后捞出,加入蒜泥、胡萝卜咸菜末和醋,再加入半碗井拔凉水即成。这“礤礤”入口清凉滑爽,真是美味极了,跟现在市场里夏天卖的凉粉几乎一样。
四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逐步实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粮食及其他食物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
1991年,我因公到北京出差,中午在天安门东一个简易餐厅吃饭,饭后离开时,发现不远处一字排开的十个大垃圾桶,里面竟是满满的成块成个的白面馒头和没吃完的盒饭,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粮食浪费,令我非常痛心。前几年,外甥女让我对对联,上联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知道这是《朱子家训》中的名句,下联应是: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我还是自撰了下联“寸土寸田勿忘开拓之难”,意在警示孩子们不要浪费粮食。
如今,政府号召开展“光盘行动”,浪费现象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笔者在此也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自觉践行“光盘”好习惯,在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的氛围。
(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