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社记忆
□ 阴元昆
每当走到市城区育新街西段,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朝路北张望,寻找童年记忆中的那个马车社。
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汽车、拖拉机还很少,为了减少人们的劳动强度,在搬运大宗货物时,就使用骡马拉的大车来完成。那时候,育新街还是一条没有正式名字的大道,在西段的路北,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停放着很多骡马大车,人们称这里为马车社。
那时的大车都是木制的,有两个胶皮轮子,车体大、底盘沉,需要几匹骡马才能拉得动。赶车人侧坐在前边的车帮上,挥动着手里的长鞭,嘴里不停地吆喝着,骡马扬起四蹄,在大道上撒欢儿跑起来。有的时候,母马生了小马,小马驹就跟在母马身后,陪着母马拉车,非常呆萌可爱。
那时候,我家住在马车社西边的物资局家属院,要到育新街东边的新区小学去上学。上学途中,看到有空车在大道上行驶,我们就坐在大车尾部,颤颤悠悠地非常开心。赶车人装作看不见,脸上露出一抹慈祥的笑容。
马车行驶在大道上,骡马免不了随地大小便。当时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还从集市上买了个粪筐,背着它在大道上拾粪。那时育新街还是条土路,大车驶过后,路面被轧出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每当雨后,车辙里就会积满水,水里就会生出一种长着两扇椭圆形软壳的小动物,它张开软壳,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好玩。过了几天,车辙里的水干涸了,里边就会出现许多这种软壳水生小动物的尸体,非常令人心疼。多年来,由于环境变化,现在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可爱的水生小动物。
马车社里有这么多骡马,它们的蹄子上少不了马掌。大道的边上,就有个钉马掌的摊子。钉马掌的人把马腿搬起来,用刀子把马蹄上厚厚的角质割掉一部分,再找出合适的“U”形铁马掌,用特制的钉子把它钉到马蹄上。我和小伙伴们在钉马掌的摊子前转悠,寻找掉到地上的马尾毛,用它去套树上的知了。
既然马车社里需要这么多骡马,那么骡马就要进行繁殖。我家住的家属院路西,有个村子叫王天甫,村子的南边有一条路,从这条路往西走不远,有一个配种站,里面有一匹高大漂亮的种马。每当配种的时候,很多人围着看热闹。那时候我就知道:马和毛驴交配,生出来的是骡子;而骡子却不会生育。当时,我还为骡子鸣不平:为什么骡子不能生育自己的后代呢?
那时候还有毛驴车,也是拉货物的,只不过毛驴拉的不是大车,而是普通的地排车。在路上, 我们也能看到毛驴车一辆跟着一辆,排成长长的队伍,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叮叮当当响着,慢悠悠地往前走。有的毛驴车上搭有拱棚,赶车人可以躺在里边睡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我已记不清马车社里有没有毛驴车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骡马大车和毛驴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公路上高速行驶的各种大型货车。昔日的马车社也已踪迹杳然,它的旧址变成了一片繁华的商业区。然而,直到现在,我的脑子里还时常闪现当年坐在马车尾部时,看到的赶车人脸上那一抹慈祥笑容。


鲁公网安备371502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