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书信记忆

□ 魏翊恩

最近整理书橱,翻出一沓发了黄的书信,它们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地。捧着这些书信,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浮现在我眼前。读着那质朴无华的文字,我仿佛听到了那些亲朋好友的声音。书信曾是亲朋好友之间最便捷的联系方式。现在因电话、手机的普遍使用,写信的人少之又少了。

以前的信件,一般分为平信和挂号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信邮资便宜点,本埠四分钱、外埠八分钱,一般近的三天,远的半个月才能收到,投寄和接收不用签字。有重要的事情需写挂号信,一封信两角钱,要到乡镇邮电局投寄,需要进行登记。等到达目的地,投递员要送上门,收信人签字了才算送达。特别紧急的事情,就得发电报了,二十四小时内可送达,一个字就一角钱。一封电报怎么也得花一元多钱。十二个小时内送达的叫加急电报,价钱翻倍。

在当时,不是人人都会写信读信的。要给远方的亲戚写封信,或者收到了信,没文化的,就得求人。邮电局门旁,有专门打着招牌替人写信的,不过得收费。我父亲是小学老师,在村里算得上个文化人,不时就有邻居找上门来求写信。父亲替人写信是不收费的,对求写信的人,他十分热情,烟茶相待。每次为别人写信,父亲都是问清来信了没有,家里有啥要说的,让人家讲清楚。至于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年景收成、报平安方面的,不用说,父亲也会不惜笔墨,面面俱到,有条有理,写个清楚。每每写完,他都会认真地念上一遍,如果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有遗漏内容,就会再加上一段“另外……”,直到人家满意为止。有时我听父亲读信,就觉得他是在给远方的人说家乡话、叙家乡事、道家乡情,通俗易懂,亲切有加,很有“见字如面”的感觉。耳濡目染之下,我懂得了怎么写信。上高中时,村里人再有找写信的,大都是我上阵了。帮人写信,不仅了解了乡邻的家庭情况、所求所盼,更重要的是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多了些理解和交流,使亲情、乡情更浓。

我的家乡在阳谷县阿城镇陶城铺村。写好的信,一般都是让投递员捎走,除非特急的信件才专门跑到5公里以外的张秋或阿城投寄。从记事起,我就知道负责我们村的投递员是张秋邮电局的“老汪”,他前前后后干了二十多年。骑着辆绿色的邮政专用自行车,栉风沐雨,一年四季奔波在十几个村庄的土路上。他非常用心,亲自上门投递,从不让人代收。几年下来,谁家大门朝哪他都烂熟于心,投送信件不用问路。那时,乡间都是土路,尤其是我们这一带是黏性土质,一下雨就粘轮胎,也不知道他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淋。一封信,承载的不仅仅是家人们的思念和期盼,也饱含着邮电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这堆发黄的书信中,最多的是来自北京的。它们是二姐到北京工作后给家里的来信。二姐是在寿张邮电局参加的工作,当时工作单位离家25公里地,上班之后能经常回家。到聊城地区邮电局工作后,她回家次数少了,但父亲一年也能去看她两趟。二姐偶尔来封信,报个平安。二姐去北京工作之后,给家里来信就多了,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写一封信,虽没有什么大事,但只要一有信来,父母亲就会高兴得合不拢嘴。而且自北京寄来的信,让人感到十分荣耀。至今我还保留着1980年的一个牛皮纸信封,那是二姐最后一次给家里寄全国粮票时用的。二姐知道家里粮食不宽裕,就把节省下来的口粮,换成全国粮票,寄来贴补家用。这次父亲没舍得用,到第二年我们村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开始有了剩余。再后来,出门吃饭也不用粮票了,50斤面额的全国粮票,现在成了文物。

那几封来自10公里外的东阿县娄营村的信,是张春峰哥寄来的。他比我父亲小不少,二人是“忘年交”。因家庭贫困,他来我村干活,认识了我父亲,两个人十分投缘。慢慢地,父亲教他看书写字。从那时起他就称呼我父亲为“叔”。在我父亲的启蒙下,他凭着聪慧和刻苦,自学成才,后来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干部。退休后,他常来看望我父亲。父亲过意不去,就让我时不时地去看望春峰哥。后来我把父亲接到了阳谷县城,那时还没有私家车,来往就不方便了。春峰哥就以写信的方式报平安。春峰哥的信情真意切,字体工整,一看就知道是带着恭敬之心书写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每逢有学生来信,我都会及时回复,与他们交流思想、分享快乐。大学毕业之后,在甘肃参加工作多年的学生汪明伟辗转打听到了我当时的工作单位,给我写信,表达了感谢和思念之情。信中说他现在从事设计工作,得心应手,得益于老师当年的严格要求。我回信说,你虚心受教,方能进步;我工作认真,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咱们是教学相长。原来,1983年汪明伟从东北转回家乡阿城王庄村上初二,我任教化学课。汪明伟十分聪颖,各科成绩都比较好。可就是作业书写很随意,字迹潦草,字体忽大忽小。我多次当面指出他的问题,可当时有效,过后还是乱写一通。我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联合指导,统一要求。我当着他的面撕掉作业让他重做。一次不行,就做第二次、第三次。别人用一个本子,他用三个还不够。一学期下来,他改掉了毛病,各科成绩都有了明显提升,后来顺利考上了高中和大学。

随着电话的普及,人们的联系更加及时方便,写信的就逐渐少了。现在,人们主要通过微信、QQ进行沟通交流。几十年没有联系的人,远在异国他乡的亲友,通过微信聊天,如同面对面交谈。尤其是退休了,发个段子,转个帖子,阅百科、览天下,长见识、养心性。这样的幸福生活方式,是原来做梦也想不到的,也成了时代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标志。

2024-07-0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3643.html 1 书信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