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去秦皇岛实习
□ 刘爱新
算起来,距离去秦皇岛野外实习已经过去33年了。可是,由于那次实习给我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那次实习期间,我经历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高山、大海和长城;第一次认识樱桃树和核桃树……
在聊城师范学院入学之初,师兄师姐就告诉我们说:“因为你们学的是地理专业,为了巩固课本知识,下学期有个野外实习项目,地点在秦皇岛,实习结束还可以顺便去附近的山海关、北戴河游玩。”这让我对即将到来的实习充满了向往之情。
日思夜盼中,野外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前期学习了有关地质、水文等基础课程后,1991年5月,我们正式开启了野外实习之旅。
老师先给我们划分了实习小组,然后分发实习用品,有地质包、军用水壶、地质锤、指南针、地图等。老师强调说:“这些物品都要妥善保管,不得损坏遗失。”
老师还交代我们:“平时实习和来回路上都要按小组活动,在驻地不可单独外出,必须结伴而行。实习地点有山地河流,要特别注意安全,还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老乡的果树。”我们纷纷点头答应。
把行装收拾妥当后,老师带着我们坐上了开往济南的汽车。从济南开往佳木斯的火车23时58分准时发出,大家拿着车票找到相应的位置坐下。虽说正是午夜,但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乘坐火车,所以非常兴奋。聊天、打扑克、吃东西,我们说笑了两三个小时,直到困得受不了了,才睡了一会儿。
天渐渐亮了,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因为对山地感到陌生和新奇,大家都忘记了旅途的劳累,欣赏起窗外的风景。
上午9时,火车终于到达目的地——秦皇岛站。随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了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柳江煤矿招待所。
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我们的实习地点,是因为这里地处柳江盆地,附近有比较典型的地质和水文景观,便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只是我们学校,招待所里还住着河北地质学院等其他高校的学生。
我们放下行囊,顾不上休息,就三三两两地到大街上闲逛。这个地方相对偏僻,街上没有几家商店。远处是几座不太高的小山,山上树木很少,有些地方由于长期开山采石成为一道道光秃秃的石壁;近处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平坦的地方种着玉米等作物,不过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地里随处可见一些砂石类物质。
接下来的十几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考察了周边的山地河流,近的步行,远的乘车。我们见到了地理课本上提到的亮甲山、大石河;实地辨别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岩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实地观测了解河滩上砾石形状与河流走向的关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看来课本知识只有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掌握得更牢固。
在十几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不但学习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不少。因为身处异地,大家都很珍惜这段光阴,再加上朝夕共处,一起学习和娱乐,同学之间常见的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和团结友爱。
实习结束后,我们一起游览了附近景区。在北戴河,同学们领略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沙滩上寻找美丽的贝壳;在山海关,大家纷纷在“天下第一关”的牌匾前合影留念;在老龙头景区,又实地体验了一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
如今,我们已毕业多年。但是,每到闲暇时,我的脑海里还经常会浮现出那次野外实习的一些情景。我知道,这是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怀念,更是对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