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役前教育课堂设在烈士陵园

预定新兵在擦拭烈士墓碑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张名坤 王兆涛


9月9日,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烈士陵园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是高唐县24名预定新兵。今年,高唐县人武部将预定新兵的役前教育课堂设在了这里。

集体宣誓、参观琉璃寺战斗纪念馆、擦拭烈士墓碑、向烈士敬献鲜花……24名预定新兵怀着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进行祭奠。烈士陵园第二代守陵人张曰平为他们动情讲述了烈士赵伊坪的英雄事迹以及父子两代守陵人接力护英魂的感人故事,并勉励他们继承先烈遗志,勤学习、强本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1939年3月5日,中共鲁西区委机关随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转移途中,在琉璃寺镇与日军遭遇,48名同志为国捐躯。战斗结束后,这些烈士分别被葬在附近村庄,1946年集中迁葬至位于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烈士陵园。由于没有专人管理,烈士陵园内的纪念设施破损严重。

张曰平的父亲张洪珠曾有8年从军经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的出生入死,让他对烈士充满敬意。转业回乡后,张洪珠看到烈士陵园没有专人守护,便放弃了柴油机厂的工作,来这里为烈士守陵,一守就是55年。

“2012年,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要接好班,为烈士守好墓。”张曰平说,父亲去世后不久,他便和妻子住进烈士陵园,日夜守护。每年除夕,按照当地风俗,夫妻俩都将烈士“请回家”过年,在陵园里摆上一桌饭菜,敬上出锅后第一碗热腾腾的水饺。

“我要把烈士的英雄事迹和父亲守护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张曰平说,他希望这特殊的一课,可以将红色基因植入预定新兵血脉,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参军报国决心。

“走进烈士陵园,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与伟大品质。听了两代守陵人的故事,我对‘奉献’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预定新兵高越凝视陵园内一座座墓碑,目光坚定,脸上写满刚毅,“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奔赴军营,开启人生新征程,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024-09-1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7226.html 1 役前教育课堂设在烈士陵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