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技术:开通闭塞血管 打通“生命通道”
□文/图 鞠圣娇
“和传统手术相比,神经介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创伤小,不需要开颅就可以治疗脑血管病,经皮穿刺后皮肤上只会留下一个大号针头大小的创伤。”9月11日,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黄振坤介绍,经过20余年的发展,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加广泛。
如果把血管比成河流,那么神经介入技术就相当于从河流的入口处放置器械,对河流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整。在这个过程中,医师们需要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才能看清河流的走向,当造影剂进入患者体内后,血管的形状会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医师们一边观察患者血管的形状,一边操作,先将粗细2—3mm的血管鞘从大腿根的股动脉或者手腕的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沿着血管鞘插入一根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导丝,沿导丝植入导管,导管一路到达脑血管的病变位置,随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神经介入技术可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前者包括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后者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对神经介入技术存在疑惑,不愿意接受该手术。73岁的张玉强(化名)四五年前因为头晕来到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诊治,医生检查发现他的椎动脉狭窄达到70%。张玉强满足手术指征,但他不愿意采用神经介入技术进行治疗,一直口服药物。最近,张玉强头晕得更加厉害,医生检查发现他的椎动脉狭窄已发展到90%。椎动脉和颈动脉都是为脑部血管供应血液的动脉,椎动脉狭窄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做手术,张玉强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大。经过一番考虑后,张玉强同意做手术。黄振坤为其实施了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这枚支架“撑开”了张玉强椎动脉狭窄的部分,使得血液能够顺利到达大脑。术后,张玉强的头晕症状消失了,后悔自己没早一点儿接受该手术。
有的患者不理解为何接受神经介入手术后需要吃药“养支架”,黄振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他把血管堵塞比喻成河流中出现了影响水流通过的淤泥,神经介入技术将淤泥“挖开”,使血管恢复畅通,但河流还可能会因为泥沙沉积再次淤堵,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水里的泥沙,这个措施就是“吃药”。58岁的患者刘国林(化名)就因为术后没有吃药导致血管再次堵塞。两年前,他因为颈动脉狭窄做了神经介入手术,术后没有遵医嘱服药、复查。半年前,刘国林因为头晕、四肢无力来到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诊治,检查结果显示他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加深,而两年前,这条血管处于正常状态。如果他遵医嘱服药、复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黄振坤表示,神经介入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对患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基本上人人耐受,像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甚至一些“三高”患者都可以。此外,神经介入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