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擦亮聊城杂技金色名片

——访聊城市杂技团团长王云贵

学员在训练

王云贵在指导学员练功

文/图 刘学 孟伟 刘润文

“我是在杂技团的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是杂技团培养了我。看到这些小学员,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9月26日,在聊城市杂技团排练厅,团长王云贵一边指导学员训练,一边对笔者说。

王云贵出生于1976年,9岁的时候,由于身体条件良好,被聊城市杂技团选中。他刻苦训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杂技团成就了我,我也要尽我所能报答杂技团。”王云贵说。2021年,王云贵开始负责主持聊城市杂技团日常工作;2022年起任聊城市杂技团党支部书记、团长;2023年,王云贵成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担任山东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聊城市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

近年来,聊城市杂技团获得诸多荣誉,节目《青春的旋律·钻圈》获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杂技类二等奖、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节目《巾帼木兰·倒立》获第十六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形体类一等奖。“聊城杂技历史悠久,是聊城对外交流的金色名片,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接过这根接力棒,责任在心,使命在肩。”王云贵说。

如何将聊城杂技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王云贵的做法是健全内设机构、争取资金扶持。2022年,聊城市杂技团增设了非遗科,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人管理等工作。今年上半年,杂技团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扶持资金,恢复演出或重新编排了《炊事员》《顶碗》《中幡》《舞龙》等传统节目。邀请杂技行业专家对传承人进行培训。采购了一批急需的服装、道具等。此外,聊城市杂技团将于今年年底恢复马戏大蓬演出,以全新的杂技艺术传承与发展方式,努力将网络流量变成城市“留量”,促进聊城文旅产业融合升级,助力聊城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如何确保后继有人,使聊城杂技不断出彩?王云贵的回答是,健全“以团代班”的学员培养机制,全方位筑牢项目传承发展的根基。聊城市杂技团遵循“杂技演员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的传习规律,面向社会招收适龄学员,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对学员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并为全日制学员定制营养餐,全面提升学员的素养,为演出积蓄人才力量。

如何增强杂技团的发展后劲?王云贵给出的答案是,靠精品创作。近年来,杂技团集中力量编排红色杂技剧《挺进·渡黄河》,目前主创设计及制作基本完成,首演时间定在今年国庆节前后;创作大型杂技魔幻儿童剧《灵童·哪吒》,目前已完成剧本定稿、舞美设计制作及道具定制、小样编排等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首演。

今年1—8月份,聊城市杂技团好戏连台、惊喜不断。4月,《顶碗》《快乐的炊事员》节目组参加了澳大利亚布莱克城市长来聊友好访问活动演出;7月,《顶碗》节目组跟随山东省人民政府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了“中韩未来发展山东—济州交流周”活动;8月,节目《顶碗》《狮子舞》在“两河之约 相聚朝阳”2024聊城(北京)文旅双向推介会上上演,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8月下旬,《欢乐厨房·炊事员》节目组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同月,创新节目《如梦荷塘·女子倒立》入选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小型剧(节)目评比展演名单。

今年以来,聊城市杂技团陆续举行了“一村一年一场戏”“天下奇绝 炫技光岳”等惠民演出活动,得到广大群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杂技只有回到民间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为群众多演出,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把聊城杂技这张金色名片擦得更亮,为繁荣发展聊城文艺事业、建设‘六个新聊城’贡献力量。”王云贵表示。

2024-09-27 ——访聊城市杂技团团长王云贵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8083.html 1 擦亮聊城杂技金色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