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里的追梦人
——读《梦圆大地:袁隆平传》
○ 杨晓杰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声音穿越时空,回荡在稻田之间,那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声音。《梦圆大地:袁隆平传》的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执着探索、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形象。
《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是姚昆仑编写的一部传记类著作,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以及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讲述了袁隆平非凡的一生,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袁隆平的独特魄力、求是精神和高尚情操。
本书共分十个章节,从“少年的情怀”到“壮志酬未来”,每一章都紧密相连,记录了袁隆平从一个怀揣科学梦想的青年成长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过程。
在“少年的情怀”这一章节中,作者描述了袁隆平早年的成长经历。袁隆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好奇。袁隆平曾回忆起小时候在稻田边玩耍的情景,那时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这种对土地的深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也为他后来投身农业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年轻时曾亲眼见过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这也为他后来报考大学选择“农学”播下种子。袁隆平常说:“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学农,人类怎么生存?”
在“禁区拓荒者”这一章节中,袁隆平挑战传统农业观念,尝试研究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自然界中罕见的水稻雄性不育突变株,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7点出门,带上水壶和两个馒头,用放大镜观察大量稻穗,直到下午4点才回家。凭借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袁隆平和团队成员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冲刺三系稻”这一章节中,着重描写了袁隆平团队在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关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无数次试验。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并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解决了杂交水稻的制种问题,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情爱盈天地”这一章节更多地讲述了袁隆平个人生活的一面。袁隆平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和丈夫。书中提到了他与妻子邓哲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这些温馨的家庭场景,为袁隆平的形象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
《梦圆大地:袁隆平传》记录了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传递了一种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袁隆平50年孜孜以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技术对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重要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当我们吃米饭时,要记得袁隆平;当我们喜看稻菽千重浪时,要记得袁隆平;当我们看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变为现实时,更要记得袁隆平。因为是他,种下一粒梦,收获万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