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大有可为
——访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树峰
文/图 刘学 孟伟 刘润文
“对我来说,葫芦就像画纸,我用铁笔与刻刀在葫芦上创作,实现我的艺术梦想。”10月15日,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冯庄新村的葫芦雕刻非遗传承工作室里,笔者见到了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树峰。只见,雕刻有山水丘壑、花鸟虫鱼以及民间传说等图案的作品,排满了工作室四壁的展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雕刻艺术的世界。
匠心赋予葫芦新的生命
王树峰出生于1983年,他从小学习美术,19岁时拜师学艺,成为一名葫芦雕刻艺人。起初,王树峰的家人极力反对,但王树峰凭借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以及矢志不渝的坚持,练就了高超的葫芦雕刻技艺。
王树峰介绍,葫芦雕刻的第一步,是从晾晒好的葫芦中选择尺寸合适的葫芦,然后在葫芦表皮打草稿,再进行雕刻。说话间,王树峰一手紧握刻刀,一手转着葫芦,刀起刀落间,花鸟图案跃然眼前。“从农产品到手工艺品,只有精心培育葫芦,敬畏艺术,用心雕琢,才能将葫芦产业发扬光大。”王树峰说,他的作品在2024年举行的聊城市第一届文创产品暨城市伴手礼大赛上被评为金奖。在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上,王树峰的4件作品被选中参展。
王树峰说,东昌葫芦皮质细腻润滑、肉质肥厚,非常适合雕刻加工。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流行,明清时期,雕刻葫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2014年,王树峰被评为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2016年开始,王树峰开办葫芦雕刻传习所,如今已培养3位市级非遗传承人、5位区级非遗传承人、20多位雕刻技艺传承人;2024年,王树峰被推选为聊城葫芦文化协会会长。在数年的耕耘中,王树峰以匠心赋予了葫芦新的生命。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手艺人
王树峰雕刻葫芦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来找他学习葫芦雕刻和葫芦种植的人越来越多。也曾有人高薪邀请王树峰去外地发展,王树峰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走了,那些跟我学习的乡亲们怎么办?只有将人才留在家乡,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和活力。”
为了挖掘、培养更多年轻的葫芦雕刻人才,2023年初,王树峰在闫寺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依托人才服务工作站,创办了东昌葫芦雕刻工作室,定期开展非遗文化宣讲、人才服务“坐诊”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树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葫芦种植、葫芦雕刻产业中来。“目前,我们这里的葫芦市场已经形成了‘百姓种、艺人刻、商人卖’的产业链条,未来要继续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大、做强。”他介绍,“目前,已有几十家葫芦种植户向工作室供应葫芦,我能收购60多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葫芦,再加上我带的徒弟,每年可以收购200至300亩葫芦。我跟乡亲们说了,让他们放心种,我负责收。”王树峰介绍,现在种葫芦,效益好的,一亩可以收入十几万元,器型好、精雕细刻的葫芦能卖到一两万元一个。
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王树峰介绍,东昌府是著名的“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他每年都带着年轻人参加各种非遗文化交流和产品展会等活动,同时充分发挥聊城葫芦文化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做好基层联络工作,不断提高葫芦雕刻技艺,拓宽雕刻葫芦的销售渠道。
十年间,王树峰跟随中外文化交流团去过十几个国家,进行葫芦文化交流,将葫芦文化带到海外,他的葫芦作品在国外也颇受欢迎。王树峰注重考察学习国外的葫芦文化以及葫芦用品的制作,不断丰富相关知识。他说,国外的葫芦大多是实用品,具备实用性,有些国家的葫芦纹饰、图案也有可借鉴之处。
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王树峰带领徒弟们不断创新。“在保留葫芦原有的福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为迎合当今年轻人的审美,我们又对葫芦产品进行多样化设计,增加实用功能,比如生产用葫芦做的汽车、玩具、手链以及养生品等。”王树峰把传统技艺、时代技艺与群众审美需求相结合,以雕刻技艺讲述中国故事,走出了一条带领群众致富、振兴家乡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