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发掘民俗之美 厚植文化之蕴

□ 侯莎莎

10月10日晚,“好客山东 丝路情长”专场文艺晚会在新加坡举行,聊城市杂技团带来的《陶俑·双人倒立》获得国际友人好评。节目以黄土塑身的陶俑形式呈现,演出中人物形象被巧手塑形、由智慧塑神、被历史塑魂,通过杂技中的双人倒立技巧,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文物陶俑的前世今生。该节目在保留杂技传统技艺的同时谋求突破和创新,为杂技融入新的内容和形式,让这场跨越国界的民俗之约惊艳世人。

赋予杂技演出以文化内涵,宣传、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外地剧团也多有尝试。2022年5月,新华网和天津市杂技团联合拍摄的短视频《快看!他们又把文物演活啦!》爆火,杂技演员将击鼓说唱俑、杂技俑、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等知名文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等文博探索类节目的走红,人们对文物、文化遗产空前关注。各地杂技团以文物为主题进行创作,探索杂技新颖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广受网友好评。

群众的关注点在哪儿,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就在哪儿。各地通过多种形式打造民俗盛宴,让“民俗+文艺”的形式更加多彩斑斓,这种创新为群众文艺打开新空间、创造新可能,拉动文旅消费新潮。

文化创意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2022年端午节,河南卫视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尤其是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祈》,再现建安才子曹植名篇《洛神赋》的景象,呼应了端午祈愿的民俗。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节目在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符合当代审美要求。这样的“爆款”创意节目不断刷屏网络,不仅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艺术语言和审美风格,也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再上新台阶。

创新传播与年轻化表达相契合。当下,不少景区利用跨界思维和文化创意,借助短视频等媒介,传播景区民俗活动中的亮点;借助社交媒体,通过年轻化表达方式,吸引年轻一代积极参与,让传统民俗焕发新活力。

多样化活动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如今,节庆活动成为激活全域旅游的新引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通过民俗活动得以表现,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临清宛园曾开展主题为“光影宛园·畅享一夏”的夜游文化活动,以非遗文化为着力点,通过“行进式夜游+沉浸式演艺”形式,结合灯光秀、精彩演出、水幕电影等活动,打造出跨越古今的光影盛宴。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民俗活动的吸引力,也使传统民俗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让大家在热闹的活动中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总之,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推动传统民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传统民俗跟上时代步伐,让人们从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领略文化的魅力,收获心灵的抚慰。

2024-10-2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8824.html 1 发掘民俗之美 厚植文化之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