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小车记
□ 阴元昆
前几天,我在翻阅聊城图片集时,看到一张1959年原平原县(归属聊城专区)木工厂为支援冬季水利建设生产小推车的老照片,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农村学习推小车的往事。
独轮小车,是那个时代中国北方农村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它的整体架构是木头的。在早期,小车的平板较高,轮子也是木制的。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换成胶皮轮胎,两边的车盘也降低了,每边都装有一个长条篓子,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是1974年10月到聊城县梁水镇公社吕庄大队下乡务农的。刚下乡不久的一天清晨,我独自在村里转悠,忽然看见一个老乡推着一辆小车,小车的两边装着沉重的土坯,正吃力地往路北土坡上推。我见状,赶紧跑过去,从侧面帮助他推小车。谁知那个老乡着急地喊:“不要,不要!”话没说完,那辆小车就左右摇晃,两边的土坯都从车上掉下来摔碎了。我本来想助人为乐,没想到却帮了倒忙。
于是,我虚心地向老乡请教怎样才能推好小车。老乡告诉我,推小车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大着呢,窍门是三个字:会扭腚。也就是说,在推小车的时候,为了掌握平衡,要不停地把腰扭来扭去。
之后,我开始接触到推小车。第一次是从村里池塘边往村外地里运肥。我推着小车,像腾云驾雾一样,往左边一躲,往右边一闪,一不留神,小车翻倒在路边,肥料撒了一地。我一遍一遍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就熟练地掌握了推小车技术。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小车不能从侧面推,一推它就会失去平衡而歪倒;要想帮忙,只能在小车前的横杠上拴根绳子,从前边拉。
我甩开膀子,推着小车,与知青伙伴和农村青年一起,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和运肥劳动中去。运的肥料,主要是牲口棚和猪圈的粪肥、老乡家里拆除的炕坯。我推着满满的一车肥料,健步如飞地穿过村庄,跨过沟坎儿,沿着田间小路,一溜烟跑到地里,猛地往前一撒把,一车肥料就完全翻扣在地里。然后用脚一蹬横杠,空车立即翻了过来。我还推着小车,穿过一排排树木,到东边的西梭村去挖河。我们使用的小车,都是从老乡家里借来的,这小车可不是白用,而是要在记工员那里记上工分。
我那时候虽然年轻力壮,不怕苦、不怕累,但由于营养不良,有时也觉得体力不支。有一次,在往村西地里运肥时,我推车的速度渐渐慢下来,运肥数量也不断减少。这时,一个身影从旁边闪过,他把自己推的一车肥料都倾倒在我负责的那块地里。他就是知青朋友赵长云,我向他投去感激的目光。
其实,我在农村推小车,也曾留下过照片。有一次,我和另一名知青在村前大坑里运土,当我推着满满一车土,在另一名知青的牵引下,正准备爬坡时,公社粮所所长蒋文选挎着照相机跑过来,喊道:“停一下!”我们停下脚步,蒋所长在我们面前“咔嚓咔嚓”按下了快门。只可惜,后来我也没有见到这张照片。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楷模杨水才的一句名言,他以小车作比喻,表达的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我觉得,小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奉献精神的象征。如今,虽然这样的小车在广大农村已不多见,然而,小车的故事,将会代代流传。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