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冯谖之怨 树光岳之风
——耿振军谈《光岳楼赋》的创作过程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五年前,我产生了写《光岳楼赋》的想法,但几次起草,又几次搁笔,总感觉自己才情不足。”10月22日,谈起创作《光岳楼赋》的过程,耿振军坦言,今年恰逢光岳楼建成650周年,他欣然提笔,写下这篇辞赋。
“三十二根通天柱,擎举秀阁;九丈九尺文明楼,盘踞胜地。”“水利万物而不争,洁洁高士之品;禾熟千穗而不傲,谦谦君子之行。”……
今年10月1日晚,“光岳天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聊城光岳楼建成650周年庆祝活动在聊城古城举行,聊城市城市推广大使王仁君、山东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侯波、聊城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邱广民、《山东新闻联播》主播黄凯四人倾情领诵《光岳楼赋》,优美的语言、诚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激荡着每一个聊城人的心灵。
“光岳楼是聊城的地标,我家离聊城15公里,爷爷常说,站在我家房顶上,就能看见光岳楼。我试着看了好多次,也没看着,但心里留下了对光岳楼的向往和憧憬。1976年,我11岁,三叔赶着小驴车,拉着83岁的爷爷和我来古城玩,我第一次看见了光岳楼。我们没有登楼,只是在下面走了一趟。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耿振军说,1987年上大学时,他与同学一起登上光岳楼,举目四望感慨万千,可以说是“一目千里”。
来聊城工作后,耿振军对光岳楼文化越来越着迷,便想写一篇文章,抒发对光岳楼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于是,他数次登楼,研究其碑刻牌匾,翻阅地方史志,寻觅光岳楼创建的来龙去脉。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近几年,为了与思政特色教学相结合,耿振军先后撰写并发表了十几篇关于光岳楼的论文,对“宇宙文衡”“李兴祖《光岳楼记》”“董汉儒和刘德芳的残诗碑”等作了解读。他又对光岳楼的肇建者陈镛进行研究,发现了陈镛建光岳楼的证据,考证了其籍贯、官职及在东昌之作为。
研究过程中,耿振军还考证了一座重修碑佚文的撰文者。“我对光岳楼每一个牌匾、每一通碑文都进行了研究。”耿振军说。
耿振军介绍,《光岳楼赋》开篇引用“岳阳楼长联”开头语“一楼何奇”的设问句式,此后每段以“雄”“伟”“幸”开头,分别写了光岳楼建筑结构的奇妙、高与天平的雄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欣逢当今时代的幸运,讴歌了光岳楼的昨天、今天,赞颂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叹今朝聊城的巨大变化。
范仲淹记“忧乐”于心,王勃叹“冯唐易老”。《光岳楼赋》则在歌颂光岳楼奇、雄、伟、幸的同时,感叹其六百余载虽然落寞无闻,但泰然处之。他通过赞扬光岳楼,抒发了“去冯谖之怨、树光岳之风”的豪情。其中,“冯谖之怨”借用冯谖典故,是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光岳之风”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不慕权贵、不图虚名的情怀。
创作完《光岳楼赋》后,耿振军将这篇辞赋寄给《中华辞赋》编辑部,此赋在今年第9期《中华辞赋》“赋家大观”栏目作为首篇发表。“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光岳楼的肯定。”耿振军欣喜地说。
“作为一名聊城人,我们要学习光岳楼的精神,不图名利,胸怀大局,不忘初心,默默奉献。”耿振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