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儿时“打蛋儿”

“打蛋儿”用的线蛋儿

□ 刘旭东

周末在小区里看到孩子们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常玩的游戏“打蛋儿”来。

“打蛋儿”流传在鲁西——准确地说,是流传在聊城、德州下辖的临清、高唐和夏津三县市交界处农村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说是游戏,其实也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打蛋儿”的工具有两样:线蛋儿和木棒。线蛋儿是用丝线做成,圆圆的如鸡蛋般大小。最里层放一块小砖头之类有点重量的东西,然后用丝线层层缠绕,最外层用针织结网裹紧。木棒则可凭自己的爱好选择,枣木、榆木和杨柳木均可,长约一米左右,也有使用长方形木板的。

“打蛋儿”的游戏规则比较简单,人数可多可少,一般四人以上,但必须是双数,以便均等地分成甲乙双方。玩之前,在大街上或村头平坦的空地上,用木棒画出一个大约有一间房子大小的方框,谓之“城”。甲方站在“城”外边沿上,由一人持木棒将线蛋儿打出,乙方的人就远远地站在对面尽力挡住这迎面而来的线蛋儿,然后将线蛋儿从甲方“护城”人的头顶上方高高地投掷过去,让站在“城”内的自己人接应。如果接住了,或是虽然没有接住但是线蛋儿落在城里,乙方就算赢了。然后交换场地,反守为攻。当然,如果乙方有人将甲方迎面打出的线蛋儿用手接住,那立马就算赢了,不需要再往城内投掷。

当乙方向城内投掷线蛋儿时,如果被甲方接住,那接住线蛋儿的人就不需要用木棒打了,而可以改用单手朝乙方远远地抛出去。乙方拼力接着、挡着。如能接住,乙方赢;接不住,甲方就跑向线蛋儿落下的地方,拾起线蛋儿继续用木棒打,如此,乙方离“城”更远,更不容易把线蛋儿投回“城”内。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玩这种游戏。每逢星期天或者节假日,我就拿着母亲做的线蛋儿,掂一截早就预备好的木棒,呼朋引伴,兴高采烈地跑出去“打蛋儿”。那时候,大街上没这么多车辆行驶,完全可以放心地玩耍。我们也常常到野地里去玩儿。这游戏不光是小朋友们爱玩儿,不少二十几岁甚至三四十岁的大人也爱玩儿。村里有个叫大山的小伙子,是“打蛋儿”的能手。他不仅打得准、打得远,而且很善于用手接蛋儿。看准对方高高打过来或投过来的线蛋儿,他向前或向后疾跑几步,伸出双手做捧东西状,就能轻松将对方欲从头顶上投过去的线蛋儿稳稳地接在手里。有时候,他还能高高跳起,用一只手接蛋儿,谓之“把里攥”。那动作,极其娴熟而麻利,赢得队友热烈的欢呼声。他“打蛋儿”的动作也非常漂亮,像练武功一样深深扎着马步,左手将线蛋儿高高抛向空中,在线蛋儿落下的那一刻,他右手挥动木棒,准确而有力地将线蛋儿“啪”地一声打向前上方,线蛋儿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抛物线,落下去。对方的人往往因估摸不透他的劲道,致使线蛋儿高高地飞过他们的头顶远远地落在他们身后,追也追不上。

别看这只是个简单的游戏,我们那时候却玩得特别尽兴。甲方、乙方全都大声呼喊着、跳跃着,跑跑停停、进进退退、打打接接,兴奋不已。碰巧了能将对方逼攻到很远,一直攻到邻村附近,到吃饭的时间了大家还没结束战斗。那种热闹、那种卖力、那种欢快的场面,令人向往以至于沉迷。冬天那么冷,北风呼呼刮着,我们却常常痛快地玩出一身汗,并且极少有人感冒。

算起来,我有五十多年没有见过这种“打蛋儿”的游戏了。它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我还幻想着,像“打蛋儿”这种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记的乡间传统游戏项目,还能在新一代少年儿童中流传开来。

2024-11-0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9452.html 1 儿时“打蛋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