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亲情

——读梁晓声《致父亲》

○ 杨晓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形象总是被赋予厚重与沉默的色彩。在梁晓声的《致父亲》一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一段跨越时代的深情,那是对父亲沉甸甸的怀念,亦是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凝视。

信札间,不仅流淌着个人的情感,更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轮廓,让人在细微处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父亲”二字,简简单单,却重如山岳。梁晓声以细腻的笔触,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立体而饱满,那是一位勤恳的劳动者,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一员。

他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父亲的形象,映射出那个特殊年代中无数普通中国人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他们的无奈、挣扎、坚持,共同织就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纹理。

书中,梁晓声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父亲严格教育方式的不满,这种教育方式虽出于好意,却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如大哥因父亲的误解而精神崩溃,这不仅是对个人悲剧的揭示,也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梁晓声开始理解父亲行为背后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那些看似无情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父亲对家庭深深的爱与责任。这种从不解到理解的过程,是每个成年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对父辈无私奉献的最高致敬。

此外,书中对父亲晚年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父亲形象的转变与自我救赎。父亲由严厉、固执的形象,逐渐转变为柔和、充满温情,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弥补过去的遗憾。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时间对人的雕琢,也象征着个人与时代的和解。父亲晚年的种种努力,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让梁晓声得以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父爱。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父亲的背影似乎总比天还高大,挡住了风雨,也挡住了前路的迷茫。”书中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产生共鸣。从我们记事开始,父亲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便是那样高大。父亲的双手是能创造无限可能的,他们的背,背着我们的整个童年。

书中提及父亲的教诲,“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要守得住本心,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这些朴素的话语是家风的传承。梁晓声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他们在困难中不屈,于平凡中闪光,对家庭和社会尽责。

“父亲”是梁晓声笔下的主角,也是无数中国父亲的缩影,更是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群像。《致父亲》一书,是对过去时光的回望,对父辈的致敬,也是对自我身份认同与文化根脉的寻觅。

“时光易逝,记忆难留,但有些情感却如酒,越陈越醇厚。”《致父亲》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父亲用整个青春岁月换来了我们的成长,不善言辞的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给予我们最厚实的臂弯,教会我们勇敢与坚毅、责任与担当。

《致父亲》一书是对父亲的礼赞,更是对时代与文化的温柔诉说。

2024-11-18 ——读梁晓声《致父亲》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0091.html 1 跨越时代的亲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