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60斤地瓜干

20世纪90年代初,莘县一户家庭在晾晒地瓜干。 张黎 摄

□ 刘旭东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几十年来经济状况一直不怎么样。我曾有过少数几次向人借钱的经历(当然都早已还清),也为此有过感动。但最让我感动、记忆最深的是我借给别人60斤地瓜干的经历。

我的老家在临清市金郝庄镇。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这里因连年干旱和生产力所限,农民的生活一直非常拮据。“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那时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1972年春天,我和本乡李寨村一位姓段的大哥在公社宣传队里排练节目。段大哥多才多艺,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无所不能。段大哥饰演话剧《收租院》中的瞎老头儿,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台下观众感动得纷纷落泪。他自编自演的表演唱,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可是,正应了那句老话:“百巧百能,误不了受穷。”一天上午排练节目的间隙,我看到段大哥在一间屋子里趴在桌子上刻钢板,就和他聊起天来,方知,在段大哥青春意气的背后,还有着难与人言的苦痛。他因弟兄多、老人多病,家里生活条件一直很差。他身为家中老大,自幼从外地来我乡跟着外祖母生活,在一千七百人的大村里是独门独户,总免不了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那年他刚结婚,婚礼操办得十分简朴,甚至新娘的红衣绿裤都是用一毛五分钱的“洋色”(一种民间染料)加工染制的。他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身无分文。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他家的面缸里已经没有多少可吃的东西了,饿肚子的危险就在眼前。

那时,我是个根本不懂人情世故的毛头小伙儿,也不知什么叫雪中送炭,况且自家也不暖,有点儿“炭”也送不起。可不知为什么,我却突然对他说了句:“大哥,你到俺家去驮点玉米吧,我见俺家大缸里还有不少哩。”段大哥突然停住手里的铁笔,坐直了身子,有点诧异地看了看我,低下头,轻声说:“好,我看情况吧。”稍停,他又仿佛自言自语地说了句:“真是谢谢你了,旭东!”

没过几天,段大哥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来我家了。他坚持不要玉米,而是从我家房顶上装了一布袋晒好的生地瓜干,称了称,60斤整,然后驮走了。那年月,因为地瓜高产,生产队里每年都种很多地瓜,然后分到各家,切成片晒干后摊到石头碾子上碾碎了蒸干粮吃,或直接煮着吃。

忘了是几年以后的哪一天了。当时我没在家,在临清城里一家中型棉厂干临时工,当警卫。回到家,母亲对我说:“李寨你段大哥来过了,还了咱六十斤地瓜干,还给送来一副‘四扇屏’,你看看。”我接过那副“四扇屏”,打开一看,是段大哥自己书写、装裱的四幅书法作品,分正草隶篆四种字体,字旁分别配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我分明看到了段大哥倾注在里面的一番心意。

后来,段大哥每逢年节必来看我的父母,这四十多年来我俩一直保持着淡如水般的友谊。他有力气,心灵手巧,帮我家干过农活儿,当过喜事上的厨师,修理过桌椅门窗,给我们全家拍过珍贵的黑白照片,帮我修理过乐器制作过琴盒,甚至去年夏天他把亲戚从千里之外的青岛给他寄来的海鲜,给我送来一部分,还亲自蒸熟了看着我吃下去……他经常对人说:“旭东是我的恩人!”

我至今仍感动着,感动于这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人间事真是难以说得清,那样一次微不足道的外借,竟成就了这么一段终生不渝的友情。

2024-12-0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0887.html 1 60斤地瓜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