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刘德:走在“刀锋之尖” 守护“生命禁区”

刘德与患者交流病情

文/图 吕婷婷

“快!患者昏迷,马上抢救。”接吸氧管、监护仪,测生命体征……

“滴滴滴”……安静的抢救室只剩下监护仪、呼吸机工作的声音。

今年8月11日晚,30多岁的刘华(化名)不慎摔倒,呕吐不止,30分钟后意识不清,随后被救护车接送至市三院急诊室。

刘华被送到医院时已深度昏迷,一侧瞳孔散大,大部分脑干反射消失,呼吸微弱,病情十分危急。神经外科医生刘德接到通知后立即将患者推入抢救室。根据患者发病特点和影像,他立即判断这是典型的脑出血症状。“当时患者一侧瞳孔已经散大,处于濒死状态,情况非常危急。”刘德回忆说。

刘德带领团队综合考虑患者状况,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快速实施手术进行救治。

手术结束后,刘华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24小时后,能正确回答问话,能完成指令性动作,一侧肢体动作协调。

像这样精密的手术,哪怕误差只有1毫米,也可能改写患者的命运。

这样的抢救过程是刘德和其团队经常面对的挑战。他和团队用专业的技能帮助很多患者化险为夷。

刘德在神经外科工作28年,共完成神经外科手术3000余例。他和团队对复杂罕见病例的手术治疗,填补了该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多项空白,他们还率先在聊城开展了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刘德曾先后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发表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论文10余篇、SCI2篇,出版著作3部。

五年前,一名10岁小女孩因头痛来医院就医。医生经过检查,确诊其患有左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遂安排其住院准备手术。

然而,就在手术前一天晚上,小女孩突然丧失意识,陷入昏迷,一侧瞳孔散大,出现脑疝症状,呼吸极不规律。危急时刻,刘德依据术前影像等资料,判断小女孩发病原因为脑积水。刘德凭借多年经验,果断决定从患者头部颞角进行穿刺,引流几分钟后,小女孩便恢复了意识,瞳孔也恢复正常。

第二天,刘德为小女孩顺利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小女孩恢复状况良好,不久后出院。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刘德救治病人时对自己的要求。“有时救治患者的希望很渺茫,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出现奇迹。”刘德说,作为一名医生,应竭尽全力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神经外科工作以来,刘德不断总结经验,钻研技术,一次次挑战高、难、新手术,为许多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带来希望。“最长的一次手术做了10个多小时,但能成功救治患者,再累也值得。”刘德说。

2024-12-0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1167.html 1 刘德:走在“刀锋之尖” 守护“生命禁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