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读汪曾祺散文集《五味》
○ 汪恒
中国人爱吃,也爱谈吃。翻看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五味》,每翻一页,那缭绕的烟火气与醇厚的人生况味便扑面而来,蛊惑着味蕾与心灵。
在书中,汪曾祺以食物为经纬,编织起华夏大地的饮食版图。“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作者道出萝卜品种之繁杂,到颇具地域特色的扬州小红萝卜、心里美萝卜,拉开一场萝卜博览会的序幕。这不是简单罗列,而是以萝卜为线索串起大江南北的生活片段。类似的如江南水乡的清蒸鲈鱼,佐以葱姜,清蒸之下保留鱼肉的原汁原味,恰似将江南的温婉细腻融入盘中……
“没喝过北京的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北京的豆汁儿,在老北京人心中是晨起的一抹乡愁。街头巷尾,一碗豆汁儿就着焦圈咸菜,便是京城最地道的烟火日常。
书中的每一种味道都是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饮食不再是果腹之物,而成了地域灵魂的寄托。“昆明的菠菜极绿,菜帮儿绿得碧青,棵形大,茎长,纤维少,吃起来口感好——菠菜炒鸡蛋是一道家常菜,很多人都喜欢吃。”汪曾祺先生似从容不迫的大厨,文字如食材般被精心料理。
在这美食集萃下,隐匿着人生的百般况味。“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茨菇咸菜汤。”汪曾祺先生说,民国二十年,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丰收。那一年他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很难吃。三四十年后,他到沈从文家去拜年,被留下来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让人感受到平淡生活里的温暖与眷恋。
汪曾祺每到一个地方,不吃会议餐,专拣僻静小巷,去寻当地的各类吃食。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讲韭菜花,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他“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他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为我们献上一碗碗“心灵鸡汤”,滋补着人们奔波疲惫的心。
此书将人生的起伏跌宕、喜怒哀乐,烩于烟火日常,以豁达通透熬煮出生活的回甘,在烟火与文字间架起桥梁,指引我们于平凡饮食中探寻非凡人生,让生活这场盛宴永不散场。三餐有味,四季有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生至此,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