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阳光,无畏远方
——阳谷84岁老人陈存宽追逐文学梦想
文/图 本报记者 宋春芳
2月28日下午3时许,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阳谷县寿张镇敬老院内,院子里,几位老人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天。
“玉女思凡别九霄,昆仑山下备征遥。千秋穿石磨柔韧,万里奔波取富饶。既嫁黄龙随浊婿,难携青海涤淤苗。今朝喜看桥涵满,处处拦沙泻碧潮。”敬老院的一个房间内,传来铿锵有力的阅读声,房间的主人——84岁老人陈存宽正认真地伏案斟酌自己创作的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
陈存宽,出生于1941年,寿张镇马庙村人,高小毕业。年逾八旬的他,至今已创作了500多首格律诗,还有大量新诗和散文,作品总量超过800首(篇)。最近,陈存宽准备遴选其中的600首(篇)作品出一本书。
“我从上小学时就喜欢上了诗歌,看到有老师的诗歌发表在报纸或者杂志上,我就非常羡慕,也立志要写作、投稿。几十年来,我不间断地创作,与自己的诗歌‘相依为命’。”谈及自己与诗歌的缘分以及诗歌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陈存宽侃侃而谈,思路清晰。
陈存宽身世坎坷,少年时家境困顿,高小毕业后,他就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和写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朝不保夕的困苦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心中对文学的渴望和追求。进不了教室上课,文化馆、书店就成了他的心灵庙宇,课本之外的书籍引领他渐渐步入宽广的人文世界。他从顺口溜、新诗写起,日积月累,诗歌创作水平逐渐提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又开始学习创作格律诗。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那些艰难苦闷的日子里,阅读就像暗夜里的光,照亮了陈存宽的人生之路,带给他温暖和希望。而写作不仅给了他顽强生存的力量和勇气,还使他的生命更加充盈。
陈存宽用纸笔撰写诗歌歌颂党和祖国,记叙身边的趣闻和自己的生活,弘扬主旋律,宣扬正能量。对于他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有感而发。每一首诗歌从提笔到完成,他都会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常常为了一个词句夜不能寐、食不知味。随着阅历和认知的提升,他的创作主题也逐渐开阔。在他的时代变迁、文学情愫、乡土亲情、花草山水等主题的诗歌作品中,都留下了他的观察、体会和表达。“命运吻他以痛,他却报之以歌”“诗句在杂草坷垃中推敲,韵脚在风雨田间磨砺”,这是有位专家给予他的评价。
早年间,陈存宽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阳谷县城投稿、搭车来聊城市区给《鲁西诗人》编辑部送稿。进入互联网时代,步入耄耋之年的他又学会了打字,在微信上加入了很多诗歌写作群,这使他写作、投稿更为便利,视野也进一步拓宽。如今,陈存宽的生活已被诗歌填满,虽然略显枯燥,但他乐在其中。
常年辛勤耕耘,陈存宽收获了累累硕果:自由体新诗多次被《新国风》《中国乡土诗人》等刊物发表,大量格律诗获得《历山诗苑》等刊物的青睐;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诗词学会、聊城市诗联学会、阳谷县诗词楹联学会和河南省台前县诗联,都吸收他为会员,聊城市诗联学会还评选他为“聊城市优秀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