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老理儿”
口述:孙凌燕
整理:李丽
我的奶奶生于旧社会,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1981年就去世了,享年76岁。奶奶没有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位勤劳、善良、智慧的老人。她常念叨的那些“老理儿”,至今仍不过时,且让后人受益。
“想过好日子,一定要读书”
我爷爷去世得早,留下四子四女八个孩子,一大家子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在奶奶一个人肩上。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奶奶非常坚定地认为“从长远看,要想过好日子,一定要读书”。奶奶常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愿意读书,我再苦再累,砸锅卖铁也要供。”奶奶去恳求老师:“大的去读书,能不能让小一点儿的去旁听?”老师感念于老太太的不容易,还有就是她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于是就开了绿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的姑姑和大爷们更加刻苦地读书。在我的三姑姑和二大爷同时考上重点初中那年,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奶奶用坚强的毅力支撑着孩子们完成学业。那几年大学不招生,我奶奶的八个孩子,被她送去参军的有四个;四位军人中,我的大姑姑是南下干部,二大爷是烈士,殉职的时候才29岁。恢复高考后,我的小姑姑成为我们村第一名大学生。他们都继承了奶奶勤劳勇敢智慧的优秀品质。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由于家里孩子多,我奶奶白天去地里干活儿,晚上就纺纱织布、推磨。纺出的布也舍不得给孩子做新衣服,都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给孩子交学费或者买书及学习用品。一件衣服总是大的穿小了再给弟弟妹妹穿,缝缝补补要穿很多年。听小姑姑的同学说,我小姑姑上高中三年,春夏秋季就一件夹袄,夏天把夹层的棉花去掉只穿个皮儿,秋天再把棉花絮进去;早年家里没有牲畜拉磨,奶奶常常是带着大的拖着小的去推磨,奶奶常说:“只要有粮食吃,推磨再累都不怕。”孩子们耳濡目染,在奶奶的教育引导下,都养成了早睡早起、勤劳做事的好习惯,奶奶常说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成了我家的家训,支撑起她的儿孙一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勤地不懒”
我们家有两个在村里数得着的大院子,这都是奶奶带着全家人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攒钱买下来的。当年,在奶奶的传统思想里,得为每个儿子置办一处院子几间房子。奶奶儿子多,所以她早年就带着全家人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攒钱置办宅基地。听我姑姑说买我父母住的这个院子东南角这一块地的时候,家里实在没有钱,奶奶带着家人白天辛勤劳作种菜种庄稼,晚上就一个人纺线织布,全家人吃了一春天窝窝和自己种的瓜,才终于攒够钱买下来。我奶奶种粮食和种菜都是一把好手,她常说:“人勤地不懒,只要肯花力气,就会有好收成。”现在,我的父母仍然生活在这个大院子里,这里留下了全家人共同奋斗的记忆与温暖。
“大人的一口,孩子的一顿饭”
我的奶奶非常善良,她常常帮助别人,不图任何回报。现在我老家的邻居提起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勤劳”“心眼好”。
奶奶与邻居家的关系都很好,她经常帮邻居照看孩子。我们家有好吃的,奶奶自己不舍得吃,但会分给邻居家的孩子们。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大人的一口,小孩的一顿饭”。从前,西邻居家的孩子常被去地里干活的父母锁在屋里,醒来饿了,就隔着小窗户喊奶奶,要水或者要吃的,我奶奶就隔着窗户给孩子递过去。这样的生活片段有很多,有时碰到邻居家的孩子,他们还会提及。
后来,孩子们陆续参加了工作,他们不但给奶奶寄零花钱,还寄各种吃的喝的用的。奶奶不愿意让孩子们多花钱,但大家还是不断给她邮寄。生活富裕后奶奶仍然不舍得花钱,都是攒起来又花在孩子和亲戚身上,家人邮寄给她的好吃的,她也留给孙辈或邻居家的孩子们吃。
缅怀千载,托契孤游。虽然奶奶已去世多年,但我还是时常会想起她老人家。我也会做像奶奶一样充满智慧、勤劳善良的人,对家人对社会多作贡献,无愧于人生。(图片由孙凌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