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终生难忘从军路

作者(前排左一)和战友合影

□ 刘书举


1974年5月,我高中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冠县高三里庄担任村小学民办教师,每月工资5元。到了秋天,我和相恋已久的初中同班同学订了婚。当时,我俩约定,我去参军,她只要有机会就继续努力考学。

1974年11月,期盼已久的全国征兵工作开始了。我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可是,遇到了很大阻力。我13岁那年,父亲就因积劳成疾去世了。母亲体弱,姐姐已出嫁,妹妹弟弟们尚小,我是家里的唯一男劳力。我报名参军,母亲不舍得,姥娘不同意,一是家里离不开我,二是怕我在外面吃苦受罪。村党支部书记梁大叔也想留我在村里干。他说:“孩子,你先教着书,咱村团支部书记年龄大了,等过一段时间,就让你当团支书。锻炼几年,争取入党。村干部都觉得你是棵好苗子,有意培养你。别去当兵了,就安心留在村里干吧。再说,你家里也确实离不开你呀!”那几天,我心里特别痛苦又无处诉说,难以排解。后来,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我下定决心,说服了母亲和姥娘,谢过了村支书的好意,决心应征入伍。因为我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到部队去锻炼锻炼。

没过多久,我参加了体检,带兵首长也来村里走访了,随后,便处于难熬的等待之中……为了进一步表达参军决心,一天下午,我躲在屋里用剃须刀片划破手指,写下了血书——请求组织批准我入伍,我要以实际行动保卫祖国!写好后,用块布包上手指,骑上自行车赶到公社武装部,找到部长,郑重地将血书递给了他。部长接过去展开一看,满脸惊讶。他拉住我的手要看看手指,我赶紧抽回了手。部长看着我的眼睛,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回去听信吧!

在焦急等待消息的日子里,对于日常教学,我丝毫不敢懈怠。我像往常一样认真上课和批改作业,按时参加教育会议,一天没有入伍,就一天不能耽误学生们的学习。

有一天,院中的一位婶子去世了,我正在陪灵,突然接到通知,让我去征兵体检站复检。我连忙借了辆自行车,赶往体检站。复检不像初检时那么复杂,很快就结束了。回来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难道我的身体有不合格的地方?之后,我一直在痛苦的煎熬中等待入伍通知,又隐隐担忧是不是自己会被拒收。到了12月中旬,同村和邻村的好几位应征青年收到了入伍通知书。又等了几天,仍然没有我的。当时不知道来本地征兵的是两个不同的部队——一个是北京铁道兵,一个是潍坊装甲兵,铁道兵部队发通知书早了几天。我心灰意冷,痛苦不堪。我对娘说,我今年走不了啦。娘长出了一口气。12月20日晚上,我步行去邻村,告诉姥娘我不去当兵了。姥娘可高兴了。她说,不去当兵就安心在家吧,过一年半载就把媳妇娶家来,好好过日子。这让我哭笑不得。正说话间,妹妹和弟弟一块儿跑来了,兴奋地告诉我和姥娘,哥的入伍通知书送家里来了!我激动地接过通知书,凑近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反复看了好几遍,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夺眶而出……表哥表嫂们也为我高兴,只有姥娘坐在炕上默默无语。我知道姥娘的心疼和不舍。告别姥娘和表哥表嫂,我和妹妹弟弟一路小跑回到家里。通知书上要求12月22日上午到县一中报到。在家的时间只有明天一天了。怕娘担心,我和娘说了大半夜的话,期望能给她一些安慰。

接到入伍通知书的第二天早上,我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课。那天,我早早到了学校。学生们到齐后,我告诉他们我要去当兵了,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报效祖国,并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同学们把我送出教室,又送到校门口,才和我依依不舍地挥手再见。之后,我便到村支书梁大叔家里交接了学校的工作。下午,我前往未婚妻家与她及家人道别。傍晚,她在堂兄的陪伴下来到我家。恋人临别少不了缠绵细语,更有叮嘱激励。入夜,我含泪与她拥别,目送她和堂兄回家……

1974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九),冬至,这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当天中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到冠县一中报到,下午便换上了盼望已久的草绿色军装。娘和妹妹弟弟,姐姐姐夫及其他亲属,都来给我送行。在送行的人群中,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未婚妻的身影。她嘱咐我在部队好好干,不用操心家里的事,有空她会去看望老人。新兵集合了,我转身登上军用卡车。汽车缓缓开动,在一声声“再见”中,我和亲人们挥手告别。那个时候,我看到娘在擦眼泪……

运送新兵的汽车驶出县城后,朝着东方一路飞驰。经过位于聊城城区的光岳楼,到达东阿铜城下车。在此集结的还有来自莘县、阳谷和东阿等地的新兵。当晚,新兵们打地铺睡在了一个大会议室里。第二天,新兵团划分新兵班排连,练习打背包,并学习了纪律事项。晚上,一起看了莱芜梆子《三定桩》。第三天,新兵团首长宣布: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和战备需要,今年离部队驻地五百公里以内的新兵,都要徒步行军拉练到营房,元旦前到达。直到此时,我们新兵才知道部队驻地在潍坊。首长还对徒步行军拉练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后,新兵队伍就出发了。跨过东阿黄河大桥,开始有山了,道路也变得崎岖了。当晚我们住宿平阴县刁山坡。次日早饭后,徒步拉练继续进行。“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流血不流泪,快跑不掉队”“练好铁脚板,打倒帝修反”,我们喊着口号、唱着军歌,朝着东方前行。第三天夜里,我们在肥城县潮泉住宿。第四天早晨,天上下起了小雨,不久又飘起了雪花,队伍便休息了一天。第五天我们又拉练一天,晚上在泰安十二中住宿。其间,徒步行军最远的一天走了35公里,有的人脚底磨出了泡。12月30日吃过早饭后,新兵团首长宣布:我们要赶在元旦前到达营房,由于天气和时间原因,徒步拉练行军到此结束。新兵们又乘上汽车出发,汽车途经莱芜、南麻等地,山区道路弯多坡多,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我们这些新兵绝大多数没见过山,没走过这样的山路,有的新兵晕车,趴在车帮上呕吐。经过一路飞驰颠簸,于夜间到达部队驻地。正因为是夜间到达营房的,很多新兵都转了向,直到次日早晨太阳升起时才弄清楚东西南北。有的人在那里当了几年兵也没能摸清方向。

到达营房第二天,新兵们被编排到了新兵连。1975年元旦假期过后,新兵在团训练队接受训练。经过近40天的艰苦训练,从言行举止到思想情操,我由一名普通热血青年转变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1975年春节前几天,新兵被分配到老连队,我被分到坦克三连。春节过后,我回到训练队学习坦克驾驶技术。隔年,我被任命为车长,又到训练队学习坦克通信技术。之后不久,我入了党,提了干。这时,高考恢复,我的未婚妻也顺利考上了心仪的学校。等她毕业后,我们结婚生子,虽说两地分居,幸福感却未减分毫。

1981年3月初,祖国南疆边陲硝烟未散,战火时燃。根据战备需要,我奉命调往新组建的蓬莱坦克团。1982年,我到济南军区装甲兵教导大队受训数月。在蓬莱坦克团,圆满完成战备训练和施工任务后的闲暇时间里,我游览了人间仙境蓬莱阁,观赏了浩瀚大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1984年4月,我与一位战友奉命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外调。5月初返回部队后,团首长两次找我谈心,欲调我到团政治处任职。我婉拒了首长的美意,表示想申请转业。当年没能如愿。1985年,部队整编,我的转业申请终于被批准。等办完相关手续,已是阳历年底,妻子找了一辆车到部队接我。我请司机师傅计算着时间,克服天寒路遥、汽车故障等困难,终于在当年12月22日又适逢冬至这天清晨回到了家乡。

俗话说得好,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在部队,我学到了很多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学不到的东西。不仅练就了健康的体魄,熟练掌握了多项军事技能,还培养了合作互助、包容自信、敬业担责、勤俭自立、吃苦耐劳、勇敢忠诚等众多优秀品质……我还在部队首长的引导和战友的帮助下,养成了善于学习与思考、实践与总结的良好习惯。在部队期间,我也留下了遗憾——奶奶和姥娘先后离世,我没能赶回家看她们最后一眼,送她们最后一程,这也成了我心底永远的痛。

至今,我仍然完好地保存着一套当年佩有红帽徽红领章的绿色军装。每当看到它们,就会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把火热的青春献给了部队,献给了伟大的国防事业,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甲虽解,志犹存。老兵心,不可摧。若有战,召必回!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5-03-1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6030.html 1 终生难忘从军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