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痛与幸

——读《长安的荔枝》

○ 张艳霞

继上个周末读完《食南之徒》之后,这个周末我又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在忧伤、感慨、沉思中回味一段历史和一个小人物。说起荔枝,自然会想起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果没有《长安的荔枝》这样的小说,我们很难想象出古人是怎样跨越几千里的山河,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马伯庸在文后说明中写道,他用了11天的时间写完了这部7万余字的小说,而背后的功课却做了足足十年。

李善德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出场很具现代味道——一个长安城的小吏刚刚贷款买了一处宅院,正想着让妻女过上安稳生活的时候,职场上“泼天的富贵”也随之而来,他被任命为“荔枝使”,瞬间感觉到了人生的巅峰。然而半晌的功夫,“荔枝鲜”和“荔枝煎”一字之差,让李善德仿佛从天堂跌到地狱。

所谓的“荔枝使”就是皇上临时指派的为贵妃运送鲜荔枝的差使。这个被各部门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差使最终落在了李善德身上,这让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几乎在一夜间化为泡影。李善德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奔赴岭南,看看自己究竟会倒在距离成功多远的路上。

初到岭南的李善德无钱无权,境况窘迫。此时他遇到了胡商苏谅,算作一幸。二人虽是权利之交,但有了苏谅的资金支持,李善德的计划推进了一大步。在寻觅荔枝园的过程中,李善德遇上本地姑娘阿僮,有了上好的采办基地,算作二幸。在试验运输荔枝的途中,李善德差点儿惨遭杀害,被林邑奴救下,算作三幸。经历过这些不幸之中的幸运后,李善德最终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生日那天,将两瓮鲜荔枝准时运达长安,换得贵妃一笑。

经历了一次试验、一次真正运输鲜荔枝后,李善德看清了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和荔枝运输途中的劳民伤财,心中之痛似乎捂也捂不住。他将百姓的苦和自己对朝廷的忧一股脑地对着卫国公——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连连发问,完全没有考虑这一吐为快的严重后果。

本书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让人提着嗓子眼儿阅读,揪心于李善德的命运。当权者权衡利弊后没有斩杀他,而是将他全家流放到岭南。

读到此处,我觉得马伯庸真是将故事结尾做了最好的安排。李善德最大的幸运是娶了李夫人。当初李夫人因为李善德豁出性命将受伤的她从险恶的华山上背下来而决定嫁给他,一句“他珍视的东西会用命去守护”是对李善德的懂得,一句“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是对李善德的莫大支持,也是两人爱情最好的模样。

李善德的幸还在于他无比真诚和执着,他身上这些闪光品质像历史长河里朵朵晶莹的浪花,推动这汹涌大潮向前、向前。

2025-03-31 ——读《长安的荔枝》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285.html 1 小人物的痛与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