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树花开
阳谷 魏成飞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这几句诗出自温庭筠的《苦楝花》,说的是楝树花开时的情景。楝树属落叶乔木,果实奇苦,生青熟黄,亦称苦楝。楝树果实累累,连接成串,日光下,青青的果儿掩映在枝杈繁茂的树叶里,如一个个小铃铛,水汪汪,亮晶晶,茎干长长的,三五成簇,或单个独生。
楝树花开得晚,呈紫色,花开时极盛极艳,高大的树冠上散发出浓浓的浪漫,“楝”与“恋”谐音,使人不由自主地望而生恋。花开花落,结出的楝果慢慢成长,雨后或清晨,日光一照,一颗颗晶莹剔透,好像惹人羡慕的宝石,反射出夺目的光芒,明艳不可方物。待到成熟却又苦又涩,想象与现实的结局仿似有缘无分的感情一般。以此推断,或许爱情中苦苦相恋的词意与此有几分渊源。清朝人陈淏子著的《花镜》中说:“楝树高一二丈,叶密如槐尖,夏开紫色花,一蓓数朵,芳香满庭。”《花镜》中又说:“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树为终。”何止江南,楝树分布极广,大江南北,西北高原,云贵川,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都广为栽植。
《花镜》最早刊本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较早的园艺学专著。书中称楝树的果实又名金玲子,鸟雀专喜食之,故有凤凰非楝树不食之语。又说“实熟鸟不食者,俗名苦楝子也。木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从介绍木有雌雄来看,此书所录楝树可谓详细。但既说能食,又说不能食,是作者前后矛盾,还是几百年流传下来,后人记述有误?由凤凰非楝树不食,此果确然苦涩分析,或许能食的说法源于传说,不能食是现实客观存在。传说加上客观存在使楝树自然而然地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自《庄子》《山海经》《淮南子》,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不同典籍记载楝树与其果实能吃、可用、入药、祭奠的故事不可计数,有关楝树民谣和民谚更是数不胜数。《西游记》记载,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又过通天河时,因为忘了帮驮他们的神龟问寿命,被神龟甩进河里,上岸后晒经书,便是晒在石头和楝树上。数千年不胜枚举、来源各地的记述和传说使楝树水到渠成地升华到一种神话境界,《花镜》成书是集百家之长,关于楝果能否食的说法不算有误。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既是诗人也是政治家的王安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楝树的喜爱之情。在他眼中,楝树花开时,繁花似锦,幽香暗度,随着细雨或清风缓缓落地,让人细细品读起来油然而生出情趣与高雅的意境。同是楝花,作者心情不同,描述时的意境也不一样。黄庭坚的“苦楝狂风寒彻骨,黄梅小雨润如酥”,用词固然细腻,亦瞧得出诗人心头喜悦,乍暖还寒形容初春不可谓不恰当,但“寒冷彻骨”四字却不禁让人有种冷飕飕的感觉,这心绪即便“润如酥油”为后衬也化解不去。周密《浪淘沙·柳色淡如秋》中的“柳色淡如秋,蝶懒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本意自然是形容楝花开得晚,不过由于用了“秋”“休”两字,使人读起来不免有几分落寞与伤感。
淡紫色的楝花,细细碎碎,花期长时可持续开放一个多月。微风拂过,芳香四溢,加上葱茏高大,有史以来,无不让欣赏它的人心旷神怡。凤凰把楝果为食使它神奇和珍贵,神兽獬豸喜欢吃它的叶子,让它兼有了忠义正直(东汉《风俗通义》记载:獬豸食其叶)。如此种种,楝树无形中平添了灵性和神通。但依楝树分布广泛的特性和各种书籍记载,它适合各种环境,无论土地肥沃,还是瘠薄,土壤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盐渍地或水边均能生长,它似乎更喜欢平凡。楝树清纯的性情使它每年春末夏初之际,紫色的花会准时开满树梢,且不管孤植、丛植,或配置于建筑物旁,水边、山坡、墙角等处,都是良好的城市及田野绿化树种,起到林荫、改善环境的作用。
“一信楝化风,一年春事空。”楝树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似“荷花还揭揭”,也不似“樱笋又匆匆”,这区别并非生物学分类的不同,而是楝树千百年不择环境、默默向世人展示风景,因此留下“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的咏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