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爷是烈士
□ 刘爱新
在冠县烈士陵园纪念堂墙壁上,镌刻着全县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共2652位。其中,有一位烈士是这样介绍的:“刘荣云,1922年生,冠县东古城镇郭安堤村人,1937年入伍,129师386旅战士,1939年在河北永年牺牲。”这位刘荣云烈士就是我的二爷。
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面对日本的全面侵略,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东北、华北、华东的大片土地接连落入敌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活跃在敌后战场,充分发动群众,打起了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给了日军很大的打击。
我们村位于卫河岸边,是一个十分贫困落后的小村庄。我二爷兄弟姊妹六个,家里仅有几亩薄田,一家人缺吃少穿。二爷从小就很有主见。农闲时节,他喜欢听老人讲故事,特别喜欢听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故事。满门忠烈、奋力抗击辽国入侵的杨家将,精忠报国、一心一意抗金的岳飞,率部荡平倭寇、清除倭患的戚继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
1937年的一天,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我村,他们先帮助老百姓挑水扫地,然后召开群众大会,向大家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号召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我二爷那年只有15岁,当时流行早婚,他虽然年龄不大,却结婚快一年了。
二爷和家里人商量要报名参军,家里人都不同意,理由就是他年龄太小,又结婚时间不长,担心他的安全。
可是二爷下定了决心。为了保家卫国,当天晚上,他毅然决然地跟随队伍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抗日的征程。
二
此后,二爷就没再回过家,不过由于有同村的或者附近村子里的人和他在一起当兵,有时这些同乡因故返回老家,二爷就让他们给家里捎口信,家里也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
二爷在陈赓将军领导的386旅一个营部任警卫员,参加过大大小小十几次战斗。历经磨炼,二爷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
家里人通过战友的描述,努力想象着二爷在部队的样子:他比在家时长高长壮了一些,骑着高头大马,腰挎盒子枪,身后背口大刀,刀把上系的红绸带迎风飘扬,与当初只会拉车种地的农村小伙儿判若两人。
不过家里人还是整天为他提心吊胆,担心他的健康和安全。他当时只有十五六岁,这个年龄,现在才是上中学的年纪,还在父母亲的百般呵护之下,而那时的他却早早地离开家乡,随着部队南征北战,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流血流汗,几乎每天都要直面生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
二爷参军两年后,家里得到了一个噩耗: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二爷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头部被日军的步枪打中,后来伤口感染得了破伤风。那时部队缺医少药,破伤风几乎是绝症,最终他不幸牺牲,就地安葬在河北永年。
全家人被这个噩耗惊呆了,一连几天都以泪洗面,特别是我的老奶奶,在二爷参军后的日子里,因为担心他的安全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听到二爷牺牲的消息,她哭晕过去好几次,一连几天茶饭不进,大病了一场。
三
在二爷光荣牺牲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我的爷爷也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老爷爷在送我爷爷参军的前一天晚上,语重心长地叮嘱他说:“到了部队,要多练杀敌本领,为你二哥报仇,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报仇!”我爷爷眼含热泪点点头。第二天,我爷爷踏着二爷的革命足迹,奔赴抗日前线。
为了让后人过上幸福生活,我的二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最后把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革命事业,生命永远定格在17岁。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我二爷一样的英雄儿女,才打跑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我们的国旗为什么这么红,因为都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之所以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二爷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和家人前行。向二爷致敬!向所有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