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前的怀念
□ 阴元昆
原山东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礼堂,是聊城古城新开发的红色景点。我对这一红色景点非常感兴趣,经常在它前面驻足徘徊,试图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探寻这一景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东向西穿过聊城东关大街,跨过东关大桥,然后往南拐,在交叉路口沿着右边的南顺城街往前走约百米,就可以看到路西有一座老式建筑,这里就是原省立三师附小礼堂。从胡同口绕进去,就到了礼堂的前面。礼堂坐东朝西,是一座中西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门窗为西方建筑风格,屋面用瓦件覆盖,梁架为三角形桁架结构,四角有抹角梁。它的前面是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广场,花池边上立着一块文保碑,碑上介绍:该礼堂所属省立三师附小,是范筑先将军在抗战初期创立的,是聊城最早的抗日小学之一,这里还曾是范筑先将军创立的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驻地。
范筑先时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共同守土抗日。省立三师有着悠久的历史,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当时鲁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省立三师附小建于1913年,是当时聊城境内规模最大、教育质量最好的小学。
据《聊城师范学校资料选编》介绍,“附属小学部设在城内司法街,与师范部相距颇遥,有学生8班,内幼稚园1班,一年级两班,二、三、四、五、六年级各1班,共有学生310名”“该校校舍颇为齐整,建筑亦颇合用,全校有教室8座,礼堂1座,自习室、寝室、饭厅、盥漱室、图书室、储藏室等约60间,运动场约四亩,教室内桌凳教具尚齐全”。
据李威言《聊城师范附小旧影:再现当年学校和学生们的风貌》一文介绍,该校创建之初,校址在城内西南隅辛巳牌坊口北。作者提供了校舍迁址后拍摄于1937年5月的照片,照片显示附小校舍古朴典雅,院内植有树木花草,环境优美,远处可见古城墙的影子。照片中,女教师长衫短发,小学生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同学们在操场上集合,队列整齐有序;体育课上,同学们有的在进行排球比赛,有的在叠罗汉。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省立三师附小等学校被迫停办。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范筑先除了恢复原有小学外,还成立了许多抗日小学,使更多的少年得到学习的机会。第六区政治部宣传科自编了4册《抗日小学课本》,课本内容非常新颖,都是每个少年儿童应该了解的国家大事,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朱德、蔡廷锴、杨靖宇的故事;还告诉他们怎样组织救国会、少年先锋队,怎样开会、写宣言,怎样慰问伤员等;还教给学生唱抗日歌曲,指导他们排演简单的话剧。学校的教师都是年轻人,是在政治工作训练班毕业的中学生,或是在小学教师训练班受过训练的小学教师。
据张维翰在《抗日初期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简述》一文中回忆,1938年3月,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成立,范筑先的次子范树民任挺进大队队长,阎戎任政治部主任,何方任参谋长,队员有90多人。挺进大队成立后,一直驻在省立三师附小内。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建设好这支青年武装,在挺进大队开设了政治课,为队员讲解抗战形势,还组织了读书会,引导队员阅读社会科学著作,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1938年8月12日济南攻击战打响后,挺进队队员请求到前线去,在战斗中锻炼提高自己。政治部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从第十支队抽调出30多支好枪和一部分子弹,送到挺进大队。挺进队队员背着背包扛着枪,唱着《大刀进行曲》,奔赴前线。临行前,政治部还召开了欢送会,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鸿讲了话,范树民代表全体队员表了决心。
8月22日,挺进大队到达潘店东北十余里的坡赵庄。8月28日拂晓,日军从禹城、晏城、齐河出动300多人,携带钢炮、迫击炮和轻重武器,并配有骑兵,突然包围了坡赵庄。范树民、何方听到枪声,率领部分队员向西北方向突围。村西北是一片开阔地,当他们撤到这里时,埋伏在长堤后边的日军用轻重机枪一齐射击,范树民开枪进行还击,日军的骑兵冲了过来,范树民、何方等20多名挺进队队员经过与敌人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范树民等挺进队队员牺牲后,范筑先给挺进大队队员讲话:“你们这次受了损失,不要伤心,抗日是长期的,今后报仇的机会多着呢!打仗就是要死人,不流血牺牲,怎能换来抗日的胜利呢?我们要以生命来保卫祖国和子孙后代,不当亡国奴!”后来,范筑先的二女儿范树琨接替范树民担任挺进大队队长。
坡赵庄战斗后,在战斗中牺牲的20多名队员,被安葬在聊城东关华佗庙后边;范树民的遗体被运回原籍馆陶安葬。1953年清明节,范树民与其父范筑先将军的遗骸一起迁葬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如今,在聊城光岳楼北范筑先纪念馆院内,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殉国烈士纪念碑”。
位于聊城南顺城街的原省立三师附小礼堂,已被列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这里已经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