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渡黄河
□ 徐传胜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奔腾不息,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我第一次渡黄河的情景虽已过去四十多年,但仍恍如昨日,留在记忆中。
一
我老家在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大徐村,位于东昌府区、临清和冠县交界之处。父亲是名建筑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当时,我们村是个贫困村,我家所在的第五生产队是全村最穷的队。由于我家劳力少,挣的工分少,每年所分粮油是全村人均最少的一家。1980年,是我生命中最璀璨的转折点——我考上了大学。那时我还不清楚本科和专科的区别,也不知道学制是几年,只知道上学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国家还发生活费,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长卷自此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我将从位于黄河北的小乡村来到黄河南的省会济南,从聊城一中的红砖青瓦校舍跃入山东师范大学的知识圣殿,从农业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也从仰望天空的“井底之蛙”蜕变为翱翔云天的苍鹰。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9月8日清晨,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到聊城客运站,办好行李托运(自带被褥和生活用品),看着我上车后就去上班了。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那时车况和路况都不好,客车平均每小时行驶30—40公里,黄河公路大桥尚未修好,只能到泺口渡口坐船过黄河,故100公里的行程需要4个小时左右。
到达泺口渡口后,司机在平坦地段停下车,要求所有乘客记住车牌号和车的形状颜色,并强调到黄河南岸千万不能上错车。我随着旅客依次下车,踏上了黄河岸边的黄土地。抬头望去,黄河水滚滚东去,其浑浊颜色和我们村西、村北河沟流淌的水有几分相似,遂恍然大悟,原来是黄河水一直浇灌着我们村的土地,是黄河养育了这一方百姓。难怪天旱少雨时节,村民看到源源不断的河水,个个都欣喜万分,忙于在河边架设机器抽水浇地。
二
泺口渡口北岸是片沙滩地,我们经由临时浮动码头渡过黄河。刚刚站到岸边,就见渡船从南岸缓缓开过来,从外观看像是两条船,用甲板连成一个整体,其设计很是独特。后来得知,这种渡船是当时十分先进的钢壳双体机动船。它不仅增加了船的承载面积和稳定性,而且因为水流从两个船体中间穿过,有利于减少水流的阻力,从而提升运载效率。
渡船靠岸停稳,对岸过来的人和车下船后,只听一声哨响,排队等候的汽车先开上船,顿时汽车尾气、渡船烟气、地面灰尘等交织在一起。我密切关注自己乘坐的客车停在哪个位置。有的解放牌大卡车还挂着拖斗,车停稳后,船工迅速拖来木块塞到车轮下,防止渡河过程中车轮滑动。又是一声哨响,行人放行,男女老少拎着大包小包,提着鸡笼、拿着鸭筐,还有牵着牛羊的、挑担子的、推自行车的,争先恐后地登船,生怕上不去再等下一趟。随着人流,我上了渡船,来到船头。
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渡船微微一颤,缓缓启动,突突作响的引擎震得脚底发颤,船尾的螺旋桨搅起黄褐色的漩涡。轮机轰鸣声与浪花迸溅声交织成欢快的交响曲。当渡轮犁开浑浊的黄河水驶入主航道时,我登船时的局促已随翻卷的浪花消散。不一会儿,我们就置身于黄河之中了,身处黄河之中看黄河,和在岸边看黄河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可谓是两种不同的视野境界——岸上人看到的仅仅是黄河水,船上的人看到的却是黄河魂。
极目远眺,天地苍茫。我似乎望见一条黄龙从天边蜿蜒舞动而来,那层层波浪、漩涡,就像是黄龙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经历着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恰如唐三藏在凌云渡脱胎换骨时的感受。他走的是独木桥,坐的是无底船,历经重重磨难,在凌云渡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我的十年寒窗苦读,又何尝不是历经锤炼呢?上高中期间,我日夜苦读,即使吃着饭也会和同学讨论数学题;因缺乏营养,我患上夜盲症,一次走路,竟走到了狗身上;人虽然瘦弱,却养了一身肥虱子……曾经的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起来。那些忙碌的船工,就是现代摆渡人,他们把无数人送过黄河,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希望。
岸边的沙砾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极目远望,华不注山和鹊山遥相呼应,别有一番景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山,其耸立挺拔之英姿震撼着我,尽管它们海拔不足200米。我攥紧手提包站在船上,第一次真切触摸到命运的经纬正在悄然重组,似乎听见了生命拔节生长的清响。
唯有在黄河血脉里行过舟的人,方能触摸到那渗入骨髓的雄浑气魄,初悟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泼墨写意,原是蘸着千年黄土写就的生命绝唱。之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在珠江、闽江还是在黄浦江,我都要坐上轮渡去欣赏。同样,观山一定要自己攀爬到山顶,方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轮渡逆流开出一段距离后,逐渐减速,在水流推动下,缓缓靠上南岸码头,船工向岸上抛出重重的缆绳,拍在铸铁桩上发出沉闷的回响,岸上工人把缆绳系牢。大喇叭传来“各位旅客,等船停稳后再下船”的声音。下船是先人后车的顺序。为赶上自己乘坐的客车,旅客们又是一阵忙乱。
三
渡口南岸广播员的声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非常亲切友好。若是有人做出不合规矩的行为或者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就会喊出来,诸如“小伙子不能走在路中间”“大妈不要急,车在前面等着您”“老大爷的行李太多,请旁边姑娘帮帮忙”等。此外,广播员还通过大喇叭通知渡船到、离港时间,提醒旅客注意安全,传达重要交通信息等。
客车沿着南岸大坝长长的坡道,缓缓爬上坝顶,等待旅客重新上车。站在大坝上能看到泉城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灵山”,我想,一定要取得“真经”。司机确认所有人都上了车后,才顺着坡道开到坝底,驶进济南市区。从下车到上车,虽仅用了半个小时,我的心灵却受到洗礼,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黄河博爱、博大的情怀。
1982年7月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1988年泺口渡口架设了浮桥,轮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如今,泺口渡口遗迹尚在,它默默守候在黄河岸边,诉说着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往事,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