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孩子行为“有点怪” 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专家提醒:出现这“五不”,家长应重视

□ 鞠圣娇

“孩子平常很会自己玩,很好带。我一个人带她,不妨碍做家务,还能抽空看书。上了幼儿园,她还是喜欢自己玩。老师提醒我们,孩子不合群、不会正常交流,所以我们才带她到医院就诊,没想到她患上了孤独症。”4月25日,小菲(化名)的妈妈说起小菲平时的异常表现,既后悔又庆幸。后悔的是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孩子太安静的行为是异常的,庆幸的是孩子年龄还小,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干预。

小黄(化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在上小学后被老师发现异常的。他不听老师的指令,当其他同学听老师讲课时,他总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检查后确诊为孤独症。

“为什么我的孩子看上去没问题,却确诊了孤独症?”“孩子长大了会不会好一些?”“孩子干预多长时间能够正常?”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师齐云红多年从事儿保科工作,几乎每个孤独症患儿的家长都问过她这些问题。有的家长很焦虑,采取措施后,恨不得孩子能立刻变好;有的家长不当回事,总觉得孩子长大后就会好了;有的家长四处求医,却未进行正规康复干预,白白错过了0—6岁儿童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

齐云红介绍,每名孤独症患儿的表现不尽相同,进行康复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其建立规则意识、社会意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孩子症状较轻,在进行短暂干预后,能够正常上学、生活,但无法正常处理社交问题;有的孩子症状较重,进行长期干预后,仍需家长长期陪伴生活。齐云红曾接诊过一名患儿,该患儿在干预后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还担任了小组长,能够帮老师收发作业,但其不太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所以妈妈选择陪读。

如何能及早发现孩子存在孤独症倾向呢?齐云红提醒,家长可注意孩子是否存在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这“五不”。“不看”是指缺乏目光对视,尤其是跟陌生人的眼神交流少或缺乏;“不应”是指对呼唤其名字没有反应,或者大多数没有反应,但是听力检测是正常的;“不指”是指不能正确地指物,缺乏动作或手势语言;“不语”是指不会说话或者是缺乏交流性语言,更多的是自言自语或刻板重复语言;“不当”是指兴趣狭窄,重复刻板的行为,比如反复转圈、甩手、踮脚尖走路等。在生活中,有的孤独症患儿喜欢把玩具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一旦打乱,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哭闹;有的患儿想要某样东西时,拉着大人的手去取,而不是用语言表达需求;还有的患儿只会简单地重复他人说话,无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也不能主动发起问题。“有的孤独症患儿早在1岁前就出现了相关征兆,如不能回应照护者的眼神,和照护者没有亲密感等,就像小菲,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像正常同龄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陪伴。”齐云红说。她建议,如果孩子存在以上“五不”行为的一条或者多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

2025-04-28 专家提醒:出现这“五不”,家长应重视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8794.html 1 孩子行为“有点怪” 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