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平有家爱心打印部
店主帮七旬老人圆了文学梦
本报记者 宋春芳
茌平区博平镇政府对过有一家名叫“华博”的打印部,门面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雪白的墙壁,锃亮的地板,各种印刷设备排列有序,给人一种温暖如家的感觉。小店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
55岁的店主卢振峰原来在棉厂工作,后来单位破产倒闭了,开了这个打印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技能娴熟,编辑文稿、打印报表、拍摄冲洗照片、制作锦旗等业务样样精通。除此之外,他待人和蔼热情,平时对来店的老弱病残顾客、学生都尽量照顾,给予打折或者免单优惠。店铺内还常备打气筒、气门芯、充电线、雨伞、手机充电器等物品,为顾客及过往行人提供便利。他总是说:“咱干不了多大的事业,开这个小店要照顾好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尽一点微薄之力。”
提起卢振峰,顾客和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73岁的任洪军是卢振峰的邻居,卢振峰经常帮助这位老大哥,两人成了好朋友。
任洪军酷爱写作,能将文章在刊物上发表,是他最大的心愿。2024年6月,他萌发了向《聊城晚报》投稿的想法,手写了一篇稿件《徒骇河里跑货船》。任洪军年龄大了,不会用电脑,又没有智能手机,如何把手写稿件转成电子版并且投稿让他犯了难。愁眉不展之际,他猛然想起了卢振峰。卢振峰爽快地答应了任洪军的请求,他还逐字逐句地对稿件审阅了两遍,对描述不当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使稿件语句更加流畅了。
让任洪军没想到的是,这篇稿件于当年6月24日在《聊城晚报》上发表了。那天他高兴得久久不能入睡,是卢振峰帮他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第二天,任洪军兴奋地拿着报纸,让卢振峰看,并要请他吃饭。卢振峰和任洪军一样高兴,但拒绝了他的好意,对他说:“举手之劳而已,你快忙去吧,如果以后再写了稿,找我就行。”卢振峰的话让任洪军深受感动,也增强了他写作的信心。
不久,任洪军又写了第二篇稿件《四照楼琐忆》,在卢振峰的帮助下,投到了《聊城晚报》编辑部,并附带了一张拍摄于1946年的四照楼的老照片。《聊城晚报》的编辑收到稿件后,打电话让任洪军再拍一张四照楼重建后的照片。任洪军又请卢振峰帮忙,卢振峰二话没说,骑上电动车直奔四照楼,找最佳角度,一连拍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照片。发送照片时,任洪军对卢振峰说:“照片如果刊登,署你的名字。”卢振峰抿嘴一笑说:“不用,宣传咱们镇上的名胜古迹,是我的荣幸。”
2024年7月11日,《四照楼琐忆》这篇稿件被《聊城晚报》发表,任洪军和卢振峰二人沉浸在喜悦之中。随后,任洪军又写了几篇稿件,每次请卢振峰打字、投稿,他总是认真审阅,纠正稿件中的错别字。对个别不恰当的用词,卢振峰总是用商量的语气对任洪军说:“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改一下?咱用这个词怎么样?”
为了感谢卢振峰的无私帮助,任洪军在他撰写的回忆录《难忘这片热土》出版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将书赠送给卢振峰一本。今年5月3日送书那天,任洪军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扉页上写下了“有缘结伴描日月,携手同心颂山河”一句诗,表达对卢振峰的赞美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