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难忘童年时光

□ 耿仁国

1982年秋天,我上小学五年级,父亲被调到阳谷县十五里园公社牛吴小学任教导主任。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带我转学到牛吴小学,随他一起生活、学习,我在那里度过了一年难忘的童年生活。

我的家乡在十五里园公社十里井村,牛吴村在我村东南方向,距离我村大约三四公里路。牛吴小学在牛吴村的东南角,当时学校没有院墙,只有几排教室、一排办公室,坐落在棉田、枣林中间。绿油油的棉田里开满了红的、黄的花,有的棉桃已经咧开了嘴,学校里散乱地栽着枣树,枣林里枣子开始泛红,像挂满了红星星……

父亲的办公室在西边一排的最东一间,迎门是一张破旧的抽屉桌,桌子东边是用木板架成的床,床的南头是一张八仙桌,上面放着学生的作业,下边是一口盛满水的大缸。门的西边是柴油炉和小饭桌,朴素而简陋。

到了新的地方、新的环境,感觉什么都新奇。

白清昌老师教我们语文,并当班主任,那时,他大约有三十多岁,很瘦、爱抽烟。他写的毛笔字很好,对学生的书写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习字本,天天练字。他还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个日记本,每天都要记日记。白老师经常指导我如何写出好作文。他告诉我,要注意观察,多加练习,多读经典文章,多背经典诗词。他很赞赏我的作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真正爱上了写作,并为以后搞创作打下基础。后来,我结婚时,他还带了笔墨到我家为我书写喜联。

秋后的一天,前一刻还是万里无云,眨眼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校园棉田里刚拔了棉柴,蓄了满满一池雨水,忽然“哗”的一声,泥墙倒塌一大截,浊水喷涌而下。稍歇,雨过天晴,虹出东南,好似一座彩桥。我跟着父亲及几个老师一起看到这一场景。次日,全体师生和泥、垒墙,白老师让我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垒墙》。我既写了老师和同学们热火朝天垒墙的场面,还写了一些由垒墙生发出的感悟。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交给同学们传阅……

教数学的武广友老师年纪和父亲差不多,对我颇为偏爱,经常找一些刁钻古怪的竞赛题让我做,以锻炼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在他的教导下,我迷上了枯燥的数学,在一次期末数学竞赛中,还取得了全公社第一名的好成绩。

武老师有一台录音机、很多磁带,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他的办公室里经常挤满聚在一起听歌曲的学生,有些女同学还跟着录音机里的旋律歌唱,有时他也给同学们录音。他曾经给我录了一首诗、一支歌,只是我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五音也不全,加上录音机的音质粗糙,放出来的音相当难听——那诗是杜甫的《春望》,那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秋假看校,我乘月夜赶到学校,同学们正在西边办公室里玩,兴致很高。白老师跟我们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谈追求,他的文采很好,还取出自己的诗作念给我们听。我听着,以为妙绝。不知何时,我在书桌上昏然入睡。梦中惊醒时,他们几个已不在身旁。我披衣出门,听得校园南边枣林下笑声朗朗,月亮在空中高高地挂着,洒一片皎洁的月光于林中,他们几个正在树上摘枣子吃呢。我想起学校的禁令,大声朝他们喊叫,白老师走过来,小声说:“他们看校很辛苦,摘几个枣吃是我允许的。”说着,递给我一捧大红枣,对我说:“可不要告诉你父亲……”

村里有个退休老头儿,经常在村庄桥头下象棋。每周六下午回家之前,我都要去那里待上一两个小时,看他和人下棋,他也乐得教我,几次之后,我便把“马走日,相走田,炮打隔山子”的口诀背熟了,也学会了初步的走法。父亲那副缺车少卒的象棋被我视为珍宝,课余时间我常和同学们杀上几盘,“别着马腿”也能往前冲。

一个冬日周末,阴云密布,父亲先回家了,嘱咐我下午放学后自己回家。可是,一名同学早就给我下了战书,放学铃响,我们就在教室里“厮杀”起来,一局未完,天暗下来,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地面就变白了,那位同学回家了,我却发起呆来。天黑了,下着大雪,路又远又滑,看样子,我回家是不可能了。回到父亲的办公室,我为晚饭发起愁来。锅里什么也没有,缸子里只有一把白面,几头生蒜。我自己点着了柴油炉,往锅里舀了水,把面粉在碗里搅成面糊,开锅后下到锅里,把那几头蒜都煮上了。虽然煳了锅,但我吃着自己做的第一顿饭,感觉一下子长大了。

父亲教我历史和自然常识两门课,每次上课,课堂提问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先提问我,可是如果被提问的第一个同学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我就“在劫难逃”了。我如果回答不上来,除了一节课要站着听讲之外,放学后吃饭前他还会提问,直到我回答完全正确为止。

父亲认真教学,人缘很好,大队领导及学生家长都对他很尊敬。有一张姓远房亲戚家里有个小菜园,经常给我们送些萝卜、白菜来,我从内心感激他,还有的学生家长在小河里摸了鱼,也会给我们送来一小碗。我到代销点买豆腐乳,人家除给够块数外,还要多给舀两勺汤。卖豆腐的来了,我们买豆腐,商贩一般会给我们再留下一份不要钱的豆腐渣。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人间亲情友情的美好。

1983年春天,我们为了升初中,更加刻苦地学习,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父亲给我订阅了《中国少年报》《集邮》《红蕾》等报刊,开拓我的视野;我们几名同学曾代表牛吴小学到十五里园完小参加公社抽考,为一道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我还参加了十五里园联校组织的演讲比赛,参加了《红蕾》编辑部主办的征文大赛……这些活动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有了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

这就是童年的我,幼稚、天真,又充满灵气。

很快,一年时光飞逝而去。1983年夏天,我以优异成绩升入罗庄中学,告别了美好的童年。

2025-05-1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9577.html 1 难忘童年时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