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指尖非遗让防灾科普“活”起来
本报讯(文/图 记者 刘亚杰 通讯员 代彬)“活动新颖有趣,非常有意义,不仅教我们系统学习防灾减灾安全知识,还教我们学以致用,主动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5月12日,冠县东街学校学生袁靖雯上完“童艺绘安全”主题非遗课后,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冠县应急管理局联合多所学校开设“童艺绘安全”主题非遗课。在面塑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用灵巧的双手将面团捏制成一个个“消防英雄”——头盔上的反光条、灭火器的压力表等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甚至消防水带上的卷曲纹路都清晰可见。“面塑不仅是一门技艺,还是安全教育的‘活教材’。”冠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高明达表示,“孩子们在捏制面塑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习了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应急逃生技能等安全知识。”
据了解,冠县应急管理局创新推出“非遗+安全”教育模式,将防灾减灾知识与面塑、剪纸、陶艺等传统非遗技艺相结合。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出“地震避险图”“防汛安全屋”等系列作品,让抽象的安全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能让传统技艺在校园焕发新生,又能让安全意识的种子悄然扎根童心。
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冠县应急管理局还推出“非遗安全课堂”公益项目,精心遴选学生创作的优秀面塑、剪纸作品,在大型商超、社区文化广场、公交站台等人流密集场所进行巡回展示。该局还利用这些充满童趣又蕴含安全知识的艺术作品,制作系列公益广告、互动展板,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安全知识,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安全文化风景线。
“这种‘校园创作+社会传播’的模式实现了双赢。”冠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占泉介绍,“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的创意作品‘走出’校园,获得社会认可;另一方面,这些接地气的非遗作品比传统宣传资料更具吸引力,让辖区居民更易理解和接受防灾减灾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