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代销点
□ 高明久
20世纪60年代的代销点,是乡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的老家在今高新区顾官屯镇高庄。二哥初中毕业那年,被大队党支部书记吉卿爷相中,做了代销员。父亲在西屋里靠着一面墙用砖垒起了像鸽子窝似的货架子,便有了代销点的雏形,之后开业大吉。
二哥不会骑自行车,家中也无自行车,只得推着胶轮车去当时的顾官屯区供销社进货。有时货少,怕车偏沉,便在另一边压块石头。这石头,倒像是代销点的第一个顾客,沉默地见证着一切。
代销点的货品,皆是些寻常物件:煤油、火柴、盐、毛巾、牙刷之类。二哥按需进货,零星销售,不加一分利。那年代的人,老实得很,绝无缺斤短两、以次充好之事。区供销社配了台秤,代销点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记得有一年除夕,我家饺子已下锅,炮仗将放,有一家人因外出晚归,忽然发现只顾包饺子,竟忘了贴春联。那家主人慌慌张张地来买红纸,二哥帮他裁好,我提笔写对子和福字。墨迹一时不干,来者便抓了两把草木灰撒上,匆匆去贴了。若无代销点,那家人的年,恐怕是要过得黯淡些。
代销点初期设在我家西屋,地处村子最东南角,后街的老乡来买东西需要穿过整个村子。为了方便群众,大队里将四间房子腾出来,三间作代销点,一间作卫生室。我在门口写了“高庄代销点”五个仿宋大字,全村人称赞我字写得好的同时,更赞扬大队领导为人民服务的行为。
房子大了,货品也多了。除了生活必需品,还有糖果、饼干、麦乳精、藕粉等,在孩子们眼中,这些都是稀罕物品。代销点又增添了废品回收的业务,村民将废铜烂铁、破布烂套子交给代销点,既净化了环境,又能换些零花钱。因房屋宽敞、货物齐全,附近村的村民都来我村买东西,我村代销点成为区供销社的模范代销点,二哥也因此成了区供销社的季节工,每逢顾官屯大集便去帮忙。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香烟有一毛四的骏马、两毛四的泉城、一毛五的珍珠鱼、两毛三的春耕,还有九分钱的白皮等。金杯烟一毛九一盒,物美价廉却不好买,需买十条其他烟才能带一条。大前门四毛九,是顶尖货色,上(海)青(岛)天(津)生产的更是难得一见。酒则以散装酒为主,九毛钱一斤。村里有位大爷爱喝酒,但经济不宽裕,每日中午花一毛钱买一两酒,用一分钱捏几粒花生下肚,便是他的快活时光了。
记得瓶装酒有东阿酒厂生产的琉璃井大曲,每瓶售价一块零八分,有商丘生产的景芝白干,售价一块五毛多,买者寥寥。想来那时,人们囊中羞涩,口腹之欲也只能“点到为止”。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私人经营点获批准,村代销点的使命便告终结。二哥将代销点撤回自家,继续为乡亲服务。
如今想来,代销点不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小小注脚,但在乡村人的生活中却是不可或缺。它像是一盏煤油灯,照亮了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角角落落。而今处处灯火通明,那盏煤油灯的光,却仍在我的记忆里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