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专家谈肺结核防治

别慌!结核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本报记者 鞠圣娇

“肺痨”“痨病”是过去人们对肺结核、结核病的称呼,自带一层神秘色彩。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携手终结结核病的流行,共同捍卫人民群众的健康。

全身除毛发、指甲、牙齿之外,身体各个器官和部位感染后均可引发结核病。肺结核病占总数的80%左右。肺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最主要的结核病类型。该如何防治肺结核病?3月22日,记者采访了聊城市传染病医院胸内科副主任医师毕科研,听他讲述了与肺结核“战斗”的故事。

规范治疗很重要

不遵医嘱的老王,兜兜转转回医院

55岁的王林发(化名)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但这一次他的主见用错了地方。两年前,他被确诊为肺结核,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又经过一次复查后,他就再也不去医院了。毕科研每次联系他,他都答应得很好,但就是不来复查。又过了半年,他出现了咯血的症状,再次就诊时,毕科研才了解到,王林发早就不按时用药了。

再次入院的王林发只能从头开始接受治疗,然而这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结核病首次治疗的效果最好,如果患者不坚持服药,药物敏感性会下降。因此,每次治疗都要从头开始,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耐药性,治疗起来时间就会更长。”毕科研说,这一次王林发治疗了一年半后,肺部的零星病灶才消失,但单侧肺叶出现了空洞,而且这种空洞经常规治疗可能无法自行闭合。经过多学科会诊及本人同意,毕科研对这处带有空洞的肺叶采取了手术治疗,从而避免这块空洞成为病菌的“乐园”,王林发也终于恢复了健康。

“肺结核是个慢病,急不得,患者要连续一年服用多种药物。”毕科研说,因为确诊肺结核后,很多患者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经济来源受限,因此患者特别期待早日康复,有时会“病急乱投医”,寻找偏方,但这对治疗疾病没有任何好处。

帮助患者打好心理战

大学生小孙规范治疗3个月,好了

18岁,正是青春洋溢的年纪,参加完高考的孙毅(化名)在体检中发现了肺部有阴影,经痰涂片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他只好休学。

“刚入院时,他心情很差,垂头丧气,也不愿意跟我们说话。”尽管孙毅入院是2018年7月的事情,但对当时的情景毕科研记忆犹新。

“要战胜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状态很重要。首先得帮助小孙和他的父母了解疾病,树立信心。”毕科研在常规用药方案之外,还给孙毅及其父母开出 “心理处方”,科室医护人员常常找孙毅聊天,询问他当天身体的感受,及时调整用药带来的不适感,并用其他患者的成功案例来鼓舞孙毅及其父母。慢慢地,孙毅的心扉被打开了,疾病的好转也让他更加配合治疗。强化治疗3个月后,他出院回家进行巩固治疗。

因为大多数人对肺结核病不了解,突然得知自己患病后,觉得很崩溃,尤其是年轻人,常常纠缠于为什么自己会得结核病。结核杆菌在痰内可存活6—8个月,在室内阴暗潮湿处可以持续数月不死,有时很难溯源是如何感染的。因此,定期随访、开展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是毕科研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患者放下心理负担,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结核病是能康复的。就像孙毅,经过1年的治疗,他的肺内已经无结核病灶,可以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了。

盼望天下无“核”

期待提高群众知晓率

肺结核病难确诊、难治疗。多年与肺结核病“打交道”,毕科研对结核杆菌“又爱又恨”。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午后低热等典型症状时,如果痰液里能分离出结核杆菌,就能早一点开始治疗。但有的患者没有典型症状,且痰液里无法分离出结核杆菌,确诊就很麻烦。

另一方面,群众对肺结核的了解程度并不高,这也使得群众在得了肺结核病后,不能及时就诊。2021年,毕科研曾做过一项针对城区居民的调查,收回了9300余份调查问卷,问卷的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肺结核病知识的群众占比26.37%、认为自己对肺结核病知识了解一般的群众为62.82%,还有10.81%的群众不了解肺结核病防治知识。

“普及结核病知识势在必行。”毕科研说,如果人们对一种疾病越了解,恐惧就会越少,治疗起来也会更加配合。2015年,毕科研发起了“胸科之窗5群”的公益群,群成员既有行业专家也有基层医师,大家在群里进行肺部疑难病例讨论,也分享结核病知识,帮助不少基层医师提高了对结核病的认识。

毕科研提醒,肺结核的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发热(一般为37℃—38℃之间,多为午后低热)、咯血、胸痛、乏力、食欲不振、盗汗、月经不规律、不孕不育等,当市民出现以上症状,或者咳嗽、咳痰大于两周以上,就应该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2022-03-24 专家谈肺结核防治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008.html 1 别慌!结核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