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者成为患者
编者按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提到:“最能治病的,是那些年轻时就开始学习医学知识,而且经历过重大疾病,自身对各种疾病深有体会的医者。”几个月前,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郭晓雪扭伤脚踝,在自己科室接受了两次手术,第二次手术开始前,护士长张玉平为她安排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从手术刀另一端的视角,把作为病人的感受写成报告。郭晓雪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事进行了分享,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促进了护理服务的提升。本期我们刊登她的体验报告,看看当医者变成患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郭晓雪
2021年12月27日,第二次手术的日子要来了,这次是“踝关节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安在脚踝里的钢板取出来。这次手术前,护士长找到我,说要给我布置任务,我一边感叹着护士长“心狠”,一边认真聆听她的要求,“用心体验手术的每个环节”“躺在病床上是什么感受”“面对术后疼痛感,有什么想法”。看我有些犹豫,护士长鼓励我,把想到的内容一一写下来即可。
手术定在当日下午4时,但是到了下午2时,我就有点熬不住了,饥饿、恐惧和无力感逐渐向我袭来。因为上午需要空腹抽血、下午要手术,我凌晨后就没再吃过东西,此时我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终于,还有半小时手术就要开始了。我想到去年第一次手术前签署知情通知书时的情景和术后难以忍受的疼痛,我开始害怕,我不想做这个手术了,尽管理智告诉我,手术是无法逃避的。
同事来接我了,我故作镇定地进了手术室,叮嘱手术室的姐姐帮我盖好被子,然后躺在了手术床上。这时,我想到,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患者,手术前肯定会有焦虑、恐惧的情绪,进了手术室,这种情绪就更容易被放大。
麻醉师来了,告诉我:“我给你用的针很细,不要害怕。”我嘴上感谢他的照顾,但内心想的是:“这么长的针扎在我的椎管内,会有多痛,会不会这一针下去……”接着,麻醉师给我戴上了氧气面罩,我听到护士姐姐在数器械,尽管我知道这些器械都是手术中要用到的,但一股莫名的恐惧感还是涌上了心头。
手术后,等醒来时,我已经在病房里了。同事们喊着我的名字,我想说话,却说不出来,想睁开眼睛,也睁不开。这仅仅是个开始,术后不适感逐渐显现,双下肢的麻木、头晕、恶心、干呕……五六个小时后,我的知觉恢复了,疼痛感越来越明显。同事告诉我,如果疼痛就别忍着,如果痛感达到4分,就联系她。当时,我顾虑同事说我矫情,一直忍着,直到被同事发现我背部出汗、潮湿,我才承认。同事批评了我,拿来了止疼药,这让我睡了个好觉。我这才明白,原来术前宣教真的很有用。
这次成为病人,我体会到了患者常面临的各种不适。过去我们常安慰患者“这都是正常的手术过程,很快就过去了”,可未曾想到的是,这个“很快”和“正常”却是那么漫长又痛苦!做过患者的医者,更能“病吾病以及人之病”。我想,作为医者,一些患者身体的疼痛,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用温馨的服务来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