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此静坐
■ 茌平 丁杰
日前我参与整理一场征文赛事的文章。在海量的征文中,能让人乍看就眼前一亮、细读低首心折的文章很是难得。
那天下午很幸运遇到了一篇,可文后只有姓名、地址和电话。因为需要作者简介和照片配在文后,我加作者微信好友无果后,便几次打电话联系,对方一直是关机状态。
我猜想,能用炉火纯青的文字如此深刻地表达丰富思想的作者,一定是个博览群书的人,而且平实低调。
直到晚上9点,这位作者才通过了我的好友申请,发了照片和简介,并致歉,“今天关机读书”。而他已是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了。
无独有偶,身边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作家,在谈及读书时,说必须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静静地与书中人物心神合一地交流。
这关手机和关房门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求一个“静”字。
想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静”的论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又想起汪曾祺先生的《无事此静坐》一文,文中提到他小时候读书的场景:外祖父治家整饬,房屋清爽,窗明几净。几棵梧桐树下掩映着几间空房,正墙上挂一条横幅,上书“无事此静坐”五个正楷大字。小小年纪的他常拿一本书,悄悄走进这房间,坐下来一看就是半天。
静,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需要静观,才能体味到生活的意趣。读书更需要静坐下来,方能汲取书中的美好与精髓。
哪个写作爱好者不希望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可我们一生真能读万卷书吗?有人这样计算过:假如从十岁开始,每周读一本书,读到八十岁,也就三千六百多本而已。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宝藏面前,我们简直渺小到绝望。吾生也有涯,而书海无涯。唯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在可以静坐下来时,争分夺秒地用心去读书。
只要有心,就可以忙里偷闲,静静坐在书桌前。比如春光明媚的现在,因疫情当前,我们先把繁花似锦的春色关在窗外,让原本出游踏青的心回归到书桌前,静静地捧起心仪已久的一本书,书中别有洞天。
窗外春光烂漫,窗内书香弥漫。清茶一杯书一卷,无事此静坐,静待山河无恙,共祈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