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红薯开启疗愈对话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精神一科护士郭雯雯的叙事护理故事

□ 刘庆功

6月30日,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精神一科的5号病室里,刘进(化名)握着电话的双手有些颤抖。听筒里传来表姐熟悉的声音,他哽咽着说:“我要好好吃饭,争取体重突破53公斤。我知道,家人没有忘记我,医院工作人员也都很关心我,我一定可以战胜病魔。”谁能想到,这个曾十二年断断续续拒食、沉默寡言的患者,如今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而这一切的转变,都要从一块烤红薯说起。

“刘叔,今早露水重,我给您带了块烤红薯。”不久前的一个清晨,精神一科副主任护师郭雯雯手捧一块热乎的烤红薯,走进5号病室。这时,刘进正盯着蒙着薄雾的窗户,手指在窗玻璃上反复划圈,嘴里还喃喃数着:“78、79……”他的护理记录上,“患者今日拒绝进食”的字样密密麻麻。

多年前,刘进因精神分裂症入院。他父母早亡,无儿无女,住院前由远房表姐照顾。起初,表姐偶尔还会来医院探望他,但如今表姐的探视记录,早已停留在一年前。医院多次拨通表姐的电话,听筒里始终是冰冷的“欠费停机”提示音。

郭雯雯哈了口气,在玻璃上画出一个笑脸:“刘叔您看,这笑脸像不像老家地锅灶膛里烤裂的红薯皮?” 听到这话,刘进浑浊的眼珠突然转动,目光落在郭雯雯手中冒着热气的烤红薯上,干裂的嘴唇动了动,低声说:“我在家的时候,冬天每次烧地锅,都要烤一块红薯,又香又甜……”

郭雯雯顺势掰开红薯:“您老家是不是用柴火灶烤红薯?我试了好几次都烤不出焦脆的皮。”这一问,像是打开了刘进记忆的闸门,他小声说:“要埋在热灰里,翻三遍。”这竟是刘进入院以来第一次完整对话!郭雯雯攥紧记录本,强压下内心的雀跃,学着刘进蹲下来:“您教教我?”刘进用手指在地面画灶膛,认真地说:“先铺上一层热灰,把地瓜埋进去,烧火做完饭,烤地瓜也就好了……”

见刘进兴致渐起,郭雯雯赶紧拿来纸和笔,让他作画。刘进画出歪扭的树纹,郭雯雯添上想象中的年轮。“不对!” 刘进第一次主动靠近,抢过郭雯雯的笔在纸上用力描绘:“老树受伤会长树瘤,疤叠着疤,就像小时候我娘手上的冻疮。”

“你母亲也烤得一手好地瓜?”郭雯雯一边问,一边递上早晨刘进未喝的小米粥。刘进捧着碗,望着热气氤氲,突然断续哼唱起《梦中的妈妈》。唱着唱着,他慢慢端起碗,喝完了小米粥,吃完了烤红薯。

随着对话的深入,刘进终于向郭雯雯吐露心声:“郭护士,我知道你们都非常关心我,在这里住着吃喝不愁,冬暖夏凉,但是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我孤身一人,所以也不想吃饭。别的病友家属经常来看望,我很羡慕,盼了一天又一天,表姐是不是忘了我了?”

郭雯雯耐心安抚道:“刘叔,其实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知道你的处境很艰难,也知道你的不安。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感受,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在郭雯雯的引导下,刘进渐渐敞开了心扉,说出自己的心愿:“希望能联系上表姐,或者和表姐能通个电话也行。”

医院联合社区多方联系,终于得知刘进的表姐因身体原因不便来医院看望。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的温暖对话,刘进也因此重拾生活的信心。

郭雯雯用一块烤红薯、一场对话,诠释了叙事护理的力量:每一份真诚的关怀,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微光。

2025-07-03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精神一科护士郭雯雯的叙事护理故事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2388.html 1 一块红薯开启疗愈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