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安全网扎得越牢越好
□ 吕晓磊
炎炎夏日,大中小学生们进入快乐而充实的“暑假模式”,亲水消暑成为许多人的首选活动。然而,在这份清凉与欢乐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90%以上。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数以万计破碎的家庭与骤然终止的生命。
亲水是孩子的天性,但如何在这天性之上构筑牢固的安全防线,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课题。亲水之乐不可剥夺,生命之堤更不可溃决,防溺水不能只靠提醒,必须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堤坝,让悲剧不再重演。
“人防”是关键。家庭是防溺水的第一道防线,却往往成为最薄弱的环节。许多家长存在“孩子就在附近玩水,很安全”的认知误区,殊不知溺水往往发生在家长短暂分神的瞬间。孩子好奇心强,对危险认知不足,仅靠叮嘱远远不够。家长必须做到有效看护,应当为孩子选择有专业救生员的游泳场所,配备合格的救生设备,并保持不间断的视线接触。同时,学校和社会应加强防溺水教育,让孩子真正懂得“野游危险、生命无价”。只有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织密监护网,才能减少因疏忽导致的悲剧。
“物防”是基础。不少溺水事故发生在无围挡、无警示的水域,如水库、河沟、池塘等。一些地方仅在岸边立一块“禁止游泳”的牌子,却并无实际隔离措施,难以阻止冒险者下水。与其事后追责,不如提前设防,实实在在的防护措施,永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用。
“技防”是补充。如今,智能手环、定位设备等科技产品可实时监测孩子的位置和活动状态,一些地方还试点利用无人机巡查重点水域,发现险情可及时干预。技术虽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监护,但能提供多一层保障。
防溺水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必须时刻紧绷的安全弦,“防溺水”安全网扎得越牢越好。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痛心疾首,不如提前筑牢防护网——家长盯紧、设施拦紧、技术预警,多方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安全享受亲水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