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格格不入”的读书人致敬
□ 郝凯
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陈行甲的签售会上,挤满了各路精英。但谁也没想到,那天最动人的风景,竟是一位风尘仆仆赶来的60岁河南大叔。他穿着朴素,背着帆布包,脸上刻着岁月的沟壑,带着一丝羞赧站在人群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不是企业家,不是专家,更不是什么文化名流。他初中学历,是一位钢筋工、水泥搬运工,一位靠力气吃饭的老者,在工地上摸爬滚打,汗珠子砸脚面。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叔,为了心中的“偶像”陈行甲,几番寻到书店,最终站到了作者面前。
这场景,真让人心头一热!谁说读书是文化人的专属?谁说知识的殿堂只向高学历者敞开?这位大叔用他的行动,响亮地回答:读书,是每一个渴望光亮的灵魂的自由!
主持人那句“企业家读者往后靠一靠”,给大叔开了“绿灯”,开得好!这绿灯,开给的是对知识的虔诚,是对普通劳动者读书热情的至高尊重。陈行甲郑重写下寄语、留下电话、送上拥抱,那份珍重与感动,是因为他看到了大叔身上最纯粹的东西——对知识的向往,以及那份未被生活磨灭的求知欲。正如陈行甲面对采访时所说:“他让我感到亲近,那种真诚像一面镜子。我看到的,就是一个想读书、爱读书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想想我们身边,聊城的建筑工地上、工厂车间里、田间地头边,或许也藏着这样默默努力、渴望知识的“大叔”“大婶”。他们也许学历不高,也许终日为生计奔忙,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渴望被书籍点亮。那位满脸皱纹的大叔,被网友比作罗中立画笔下的《父亲》,这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坚韧、纯朴、渴望美好的写照,激发了网友共鸣。
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这位河南大叔,用他沾着灰泥的手捧起书本的样子,就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他站在陈行甲面前的那一刻,身上闪耀着读书人的光辉。这无声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更震撼:大叔能在钢筋水泥里寻书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翻开手边的书?
这件事提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满足于“筑巢引凤”,吸引精英读者,更要学会“俯身接地气”,主动去发现、邀请、服务那些沉默的“大叔”。我们应该从这位大叔身上汲取力量,少刷点手机,多捧起书本。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年龄几何,阅读的灯,永远值得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