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贞:七旬老党员守护年画百年传承
本报通讯员 裴崇旭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一个非遗文化传承者,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实现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说起木版年画,徐秀贞眼中闪烁着光芒。
徐秀贞今年72岁,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此外,徐秀贞还有着另外一重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
结缘木版年画
东昌府木版年画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具有简单、丰富、人物富态、线条流畅性强等特点。早在退休前,徐秀贞就对木版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开始搜集木版年画,现在,徐秀贞手中的很多“老版”,就是在那时候积攒下来的。
时间回溯到2006年,国家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各种传统手艺纷纷被重视、发掘,其中,就包括东昌府木版年画。此时,已退休的徐秀贞并没有选择赋闲在家,而是走上了对木版年画的传承之旅。通过寻访,她找到了几位还在做木版年画的手工艺人。据徐秀贞介绍,在以前,聊城的木版年画刻版、印刷、销售三个环节是分开的,如果想要刻版,就要拿着图纸去,在一旁等待刻版师傅完成后,才能取版。木版年画手工艺人开工一般是在11月份,天气非常寒冷,在一旁等待的徐秀贞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学习刻版、印刷呢?于是,徐秀贞就开始跟着老艺人们一起动手,时间一长,熟能生巧,她自己也就会做了。也正是从这时起,徐秀贞的人生和东昌府木版年画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守护百年传承
“我做木版年画已近20年了,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它传承下去,我愿意做这个传承人。”徐秀贞手上的功夫经过岁月的磨洗早已炉火纯青,她不想看着传统技艺失传。
在政策扶持下,徐秀贞在古城区成立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成立博物馆是为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咱们国家的非遗文化。”谈到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时,徐秀贞满脸自豪。
博物馆成立后,徐秀贞还为社会上对木版年画感兴趣的人提供平台,让他们免费学习木版年画,并且所需的一切材料、工具等均由博物馆提供。这一举措成效明显,西安美术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等高校大学生及社会人士纷纷前来学习、观摩,并由此了解并爱上木版年画。
让传统年画焕发新活力
任何事物没有创新,都会像一潭死水。徐秀贞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传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木版年画的创新。
每逢过年,徐秀贞都会推出生肖系列年画,如鼠年“鼠咬开天”、牛年“对瓦卖牛”、虎年“五虎送福”等,春节期间也会开办木版年画展,百余种木版年画呈现在游客面前,让人大开眼界。同时,徐秀贞并没有让木版年画局限于纸上,她还将木版年画印在衣服上,让木版年画走出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自己做好木版年画传承的同时,徐秀贞不忘将更多的年轻人拉到木版年画传承人的队伍里,不仅是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也是为了利用年轻人的开阔思维,在原有的形式和基础上对木版年画进行创新。博物馆内,已经有5名老师可以独立完成刻版、印刷等工序,担当起木版年画传承的重任。“看着更多的人喜爱这项传统手艺,我心里特别高兴,这也是一代传承者最大的使命。”徐秀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