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浪花
——读扈学秋《沉思集》有感
○ 柳凤春
都说“时光流水转瞬逝,岁月如梭弹指间”,读了扈学秋的《沉思集》,我不禁由衷地敬佩他每年坚持结集一本随笔的毅力。在如涓涓细流的时光里,在偶有惊涛骇浪的生活中,扈学秋用文字将日常生活过成了动人的诗篇。
每读扈学秋的文章,感觉都像在流水的河中掬起一捧浪花,既勾起了我对生活细节的深思回味,也让我产生深刻感悟。他的文字如一方静湖,水面澄澈如镜,深处暗流涌动;时而泛起思想的涟漪,时而掀起心绪的浪涛。与扈学秋认识时间不长,除了在读书会、座谈会上偶有短暂交流,我们更多是在微信上互动。我们既是文学上的知音,又有同乡的情谊,因而交谈起来格外投机。
他善于将生活中的点滴——大地风物、人间温情、书香墨韵一一化作笔下文字。从古至今,由内而外,将生命体验、世相观察与阅读感悟娓娓道来。他的文章兼具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与缜密的思维,既蕴含前人的智慧结晶,又包含个人的思辨成果;既积淀着生命阅历,又实现了知性、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他的每篇文章都从细部入手、微处运笔,用平实的语言、家常的话语,道出人人都懂却未必能言的道理。透过他的文字,我们既能体察学者的渊博与深邃,又能感知常人的质朴与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从容地品味生活之趣,悠然享受阅读之乐。
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是扈学秋在无数个深夜里独坐书房、凝神苦思的成果。昏黄的台灯下,键盘的敲击声嗒嗒作响,化作纸页上流淌的思想。他的笔下常写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写对故园的眷恋、人间的温情。每篇千字小文,切入点各不相同,却都饱含真挚而炽热的情感。正如一位读者所言:“他的文字像是在替用心生活者说话、为细心体悟的人抒情,把人人心中都有却又难以表达的思想,巧妙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聊城地处黄河、运河、徒骇河交汇处,因水而兴,因人而贵。扈学秋的文字里,浸透着鲁西特有的风土人情,有东昌府文脉传承的痕迹,字里行间可见其学识的广博与细致入微的洞察。细心的读者能从文章中,读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字的执着、对亲友的深情。这份情感,恰如江北水城的河水,无声无息却清澈甘甜,滋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藏在细节中。这些细微的情感需要静下心来,像品茶一样慢慢回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真味。扈学秋就是这样一位懂得品味生活的作家,他习惯在夜深人静时,把白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练成文字,结集成为一篇又一篇美文。许多个夜晚,他守着台灯写作到深夜。写作对他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他家门前那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日复一日,见证着他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哲理是散文随笔的灵魂,越是短小精悍的文章,越要有深刻思想,有深厚寓意,有对生活的体验与评价,让读者有所观察发现、有所体悟。好的散文就像一首动人的乐曲,字字句句都能拨动心弦。这种文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作者的语言功力上。扈学秋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读来如听一首优美的乐曲。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字里行间跳动着思维的韵律,就像音符在五线谱上舞蹈。该抒情时,他笔下的文字饱含深情;该说理时,又能由浅入深地娓娓道来。整篇文章的布局就像一首交响乐,起承转合间自有章法。他笔下的文字意境深远,让人从平凡的事物中领悟到不平凡的道理。
走走停停人世间,曲曲折折人生路。扈学秋叙事、抒情与议论有机融合,不仅拓展了散文的文体边界,更显著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却不落俗套,雅致中见自然。他用对文字的热爱,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为文字爱好者们呈现了生活的诗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