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参议员孙仰周
□ 赵广善
孙仰周,字景谦,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东张堤村(今属河北省临西县)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孙东阁曾任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该校设于聊城)及六县联立师范学校(该校设于临清)校长,是鲁西北地区著名的教育家。
孙仰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正谊中学。就读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进步青年,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翌年,他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不久后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秋,孙仰周初中毕业,考入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由共产党组织的党团联席报告会、校友演讲会等活动,与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斗争。
1928年夏,国民党地方当局大规模搜捕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孙仰周为了隐蔽自己的革命身份,于1929年初考入私立北平中国大学西语系。就读期间,他深受知名进步教授李达、黄松龄、杨秀峰等人的影响,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利用课余时间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辩论会,被同学们称为“辩二先生”。孙仰周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以“耕者”的笔名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当“左联”北平分盟领导人潘训等遭敌人逮捕后,他多方奔走参与营救。尽管自身生活清贫,但他节衣缩食,资助生活困难的鲁西良(张凝)等进步同学及“左联”中的中共党员。
大学期间,孙仰周与山东省立三师的部分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向他们传播五四精神,鼓励和支持进步师生创办书报介绍会,并主动担当义务采购员,出资购买了《铁流》《毁灭》等苏联小说和《新青年》《语丝》等进步刊物,深受进步青年的欢迎。
1932年,孙仰周大学毕业,在设于临清的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当英语教师。任教期间,他始终站在斗争前沿,系统地向师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下旬,为打破国民党山东省第四专署专员兼临清县专员赵仁泉企图搜罗民间枪支、伺机追随韩复榘南逃的阴谋,孙仰周返回家乡参与发动留枪斗争,准备组建抗日游击队。
1937年11月下旬,赵仁泉南逃,临清周边地区陷入武装割据状态,各路土匪和民团纷纷以“抗日义勇军”等名号盘踞一方。同年12月底,根据中共临清特别支部成员颜竹林的指示,孙仰周与同村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张俊峰,通过社会关系,打入到驻临清县尖冢的王来贤部姜宦臣团。该部是当时临清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匪武装,孙仰周在此秘密开展统战工作,重点争取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伺机改造这支民间武装。
1938年2月初,孙仰周的老同学、中共党员李延龄劝说王来贤接受了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的改编,番号为“民军第一路”。改编后,李延龄留在王来贤的司令部任参谋,开始在王部秘密发展新党员,孙仰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陷,范筑先将军殉国。不久,民军第一路内部严重分化,孙仰周等8名中共党员奉命撤回中共为纪念范筑先而组建的筑先抗日游击纵队。
1939年9月,中共鲁西区第一(鲁西北)地委决定在冠县农村重新创办一份报纸,任命孙仰周为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负责具体的筹备事宜。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孙仰周将前中共冠县县委创办《前线日报》时的部分编辑、缮写人员和印刷工人动员集中起来,后又打破敌人的封锁,秘密购买了一批纸张和印刷材料。1939年冬,石印四开版、清晰可读的《抗战日报》出版,受到了鲁西北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办报过程中,孙仰周既负责报社的党政全盘工作,又参与排版撰稿,经常工作到深夜。他常对大家说,我们是用笔枪纸弹同敌人作战,敌人不放松“扫荡”,我们就不放松工作。1941年3月,鲁西区党委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区党委机关报《鲁西日报》。孙仰周调任该报编辑兼特派员。
同年7月,鲁西区党委和冀鲁豫区党委合并,两区党委的机关报也随之合并,改称《冀鲁豫日报》。孙仰周调任冀鲁豫行署文化出版社社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继续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多次深入到聊城、莘县、堂邑一带,组织串联40多位刻字工人,试制出许多木刻字,试印了一批群众冬学课本。他还多方奔走求援,在济南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运来一套完整的铅字印刷设备,调派21名印刷工人,在濮县建立了党的地下活字印刷厂,印刷进步书刊。
1941年底,孙仰周被推选为冀鲁豫边区文化界代表,出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参议会并当选为参议员。
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濮县、范县、观城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孙仰周被围困在范县麻口村,在与日伪军搏斗中不幸中弹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