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统战工作的推动者姚第鸿
□ 任 毅
姚第鸿,又名姚鸣第,山西省河津县西毋庄(今属山西万荣县)人,1911年3月18日生于太原。姚第鸿自幼丧母,其父姚以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末在山西督练公所任教,武昌起义时被推为山西义军司令。
1924年,姚第鸿考入北平私立汇文中学。1927年,他考入设于开封的河南省立高中,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春,姚第鸿随父迁居济南,考入齐鲁大学。他巧妙利用家庭社会关系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同年3月中旬,中共济南特别支部委员会恢复建制,姚第鸿任特支委员兼共青团济南特支书记;6月初,中共济南市委成立后,他又担任市委委员兼团市委书记。任职期间,姚第鸿坚决贯彻党中央“壮大组织、积蓄力量”的方针,在齐鲁大学、济南正谊中学、济南育英中学等校大力发展党团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党团市委组织五六千名青年学生去南京请愿示威,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姚第鸿还利用父亲姚以价(时任山东省政府参议)的特殊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如借用父亲专列作为市委秘密印刷场所、在其公馆掩护省委领导同志、自筹经费资助被迫转移的党员干部等。
1932年春,为在山东建立武装,姚第鸿与赵伊坪、熊义吾、王乐超利用进步军官朱慨夫的关系,打入驻新泰县的鲁南民团指挥谢书贤部发展组织。经过努力,姚第鸿等人在各连队发展党员20余名,掌握谢部武装300人,同时发展新泰县教育局局长王者宾为即将成立的红军开展筹款筹粮等工作。1932年下半年,因叛徒指控,姚第鸿被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捕共队”逮捕。在狱中,他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共青团山东特委书记。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因与姚以价有交情,且不相信姚第鸿是共产党员,遂下令将姚第鸿交由其父姚以价管束。姚以价安排其赴日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姚第鸿虽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联合留日学生组建“社会科学研究会”,研读马列著作,宣传抗日救亡主张。1937年七七事变后,姚第鸿回国,组织成立“留日同学会”,并派遣同学会会员冯基民、周子明等人奔赴鲁西北参加抗战工作。
1937年9月下旬,姚第鸿利用其父和范筑先的朋友关系,到第六区(聊城)保安司令部政训处任少校秘书。同年10月中旬,他去济南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挑选了240名青年政工人员到鲁西北参加抗战。他还利用父亲和韩复榘的交情,向其索要武器弹药和被服,显著增强了鲁西北抗日武装的实力。11月下旬,日军骑兵部队进犯聊城。范筑先命令参谋长王金祥率部死守城池,坚决阻敌。为配合守城,政训处的工作人员也拿起了武器。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姚第鸿临危不惧,头戴钢盔、手持盒子枪,率领数十名政工人员登上城墙,配合守城部队,将日军打得狼狈逃窜。此后,他跟随范筑先将军的前线指挥部转战鲁西,先后参与南镇、范县、濮县、东阿等地的战役,参与平定封建会道门组织黄沙会在长清县旦镇、齐河县赵官镇和阳谷县七级镇等地发动的武装暴乱。他还与张霖之等陪同范筑先到河北威县和南宫县两地,两次会晤徐向前、朱瑞、宋任穷等八路军高级将领,进一步坚定了范筑先的抗日决心。
1938年春,姚第鸿任中共鲁西特委高级统战小组成员,为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5月,第六区(聊城)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升格为第六区政治部,他任上校副主任,和秘书长赵伊坪主持日常工作。
1938年11月中旬,日军进攻聊城,姚第鸿率政治部人员于11月14日晨撤往堂邑。为敦请范筑先及早出城,张霖之让姚第鸿、张郁光等立即返回城内。在姚第鸿等人的力劝下,范筑先准备出城,不料却被匆匆赶来的山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李树春缠住。姚第鸿两次请范筑先马上出城,均未成功。下午,李树春坐车出城,日军包围聊城。日军开始从南面攻城,范筑先和姚第鸿等指挥第二支队将敌人打退。黄昏时,日军占领东关,东门告急,姚第鸿陪同范筑先前往督战,终于守住城门。晚上,姚第鸿选拔彪悍士卒从西门外大堤打开突破口,但范筑先突围未成。11月15日清晨,守城官兵死伤大半,日军向东门增调兵力,姚第鸿陪范筑先去东门指挥战斗。范筑先左臂负伤,姚第鸿也随之退下城来。日军蜂拥进城,姚第鸿、范筑先及守城健儿与日军展开巷战,范筑先腿部受伤,被送往天主教堂医院后举枪自戕。此后,姚第鸿等人继续指挥巷战。当日,聊城沦陷。
聊城沦陷次日,日军展开全城搜捕。姚第鸿和张郁光等7人在同敌人巷战后撤至状元街一市民家中,后被日军搜查时发现。姚第鸿等人同日军展开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抓住后押解至万寿观广场。临刑前,姚第鸿宁死不屈,高声痛骂敌人,最终壮烈殉国。